海外汉学研究是亟待发展的新兴学科,研究海外汉学属逆向研究,既探讨外国学者对中国文化与文学的研究,以求补充和延伸国内对中国文化与文学的研究;又可反之观照国内学者研究本国文化的广度和深度,开启研究本国文化与文学的新视角。本文论述日本当代汉学家村上哲见研究中国词学的基本思想,分析其词学研究的某些特色,希望能为我国的词学研究提供参考或借鉴。 1村上哲见及其《宋词研究·唐五代北宋篇》 日本的汉学研究源远流长,享誉世界,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内容宽泛,不少研究成果颇有独到之处,其词学研究也有源可寻。公元九世纪初,日本52代天皇嵯峨天皇仿效张志和的《渔父子》填有《渔歌子五首》而开始词创作;百官文人趋效之,纷纷作词,揭开日本填词史的序幕。公元十九世纪格光天皇时期,田能村竹田仿万树词律作《填词图谱》二卷,又自著《竹田布衣词》、《清丽词》等,成为日本填词史上为数极少的词人。明治时代则出现了森槐南、高野竹隐、森川竹奚等著名词学家,森槐南的《槐南词话》、森川竹奚的《词律大成》等等对日本当代词学研究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同其他日本汉学比较,词学毕竟是日本汉学研究的薄弱环节,几乎是空白。因此,村上哲见的《宋词研究·唐五代北宋篇》[1],一经问世(1976年),便引起日本学术界极大的兴趣并受到好评,称之为日本第一部正式词学研究专著;日本文部省为其授与研究成果奖,〔2〕作者因此成为日本当代著名词学家。 村上哲见(1930年——)日本京都大学文学部毕业,文学博士,现任奥羽大学文学部教授、日本东北大学名誉教授。村上哲见于50年代开始系统研究宋词;1974年以学位论著《北宋词研究》荣获京都大学文学博士学位;第二年,村上哲见将其多年的研究成果汇集成为专著《宋词研究·唐五代北宋篇》。全文由序论、上篇、下篇、附论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序论有二章,第一章‘词’的语义和作为韵文样式的‘词’;第二章诗与词,探讨词的起源和用比较方法从文学形态、社会政治等方面论述词与诗的关系及其差异。第二部分为上篇·唐五代词论共三章,第一章词源流考;第二章温飞卿词论;第三章五代词论,本篇首先考察词同音乐的密切关系,然后论述了词由新兴的歌辞形式,经晚唐的温飞卿、五代的李曝、李煌、冯延巳等词人的创作,逐步成为韵文文学的演变过程。第三部分为下篇·北宋词论分为五章,第一章综论;第二章张子野词论;第三章柳耆卿词论;第四章苏东坡词论;第五章周美成词论,分析几位词人及其作品,阐述词在北宋确立了独立的文学样式的地位以及后期的高度成熟。最后一部分(附论)主要考证与词有关的一些问题。 全书史料丰富,所引用的参考书六百多种,充分体现了日本学者以“实证”为研究基础的学术传统。作者高屋建领、宏观把握,以社会政治和文化发展的目光审视“词”这种独特的文学样式的形成、发展乃至成熟。研究视野开阔,既有对词本质的探讨,又有对个别词人的专题研究,深与广相结合,拓宽了日本汉学研究的范围。作者思想深刻,才思敏捷,擅长论辩,观点鲜明,见解精深而独到,其著述对于词学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点击附件浏览全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