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海外汉学 > 综合述评 >

在中西古今的文化坐标上——读乐黛云《跨文化之桥》札记

http://www.newdu.com 2017-12-11 苏州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 佚名 参加讨论

    我非常愉快地读完了乐黛云教授的《跨文化之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一书。看到这本书的书名,使我不由地想到上个世纪20年代,闻一多的第一首白话诗《西岸》。诗的主题是说那无知愚昧的河流的西岸是有光亮的,他应该献身于这愚昧河流上“桥梁”的兴建。乐黛云似乎就是兴建跨越中西古今文化“桥梁”的人,一位素负盛名的学者。一篇文章、一部书自然有它的特殊性、独立性,可以单独阅读,也可以将它放在同一作者的全部作品中去确定它的意义。也可对其论著放在与同一时代许多不同人的著作中比较,甚或放在由古至今的全部著作中比较,更可以了解这个作者,看出他与其他学者的不同之处。

  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出版的学术纪要《多边文化研究》(第一、二卷),四川大学曹顺庆等著《中外文学跨文化比较》,以及我的研究课题《中外文论跨文化比较》,说明中国学术界也关注跨文化和多边文化。特别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跨文化”、“多元文化”、“文化对话”、“文化交流”一类词儿使用频率日益增多,然而,跨文化对话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文化交流要达到的结果是什么?却很少被人认真讨论过。常常听到各种不同的有关文化交往目的的设定,有的说是为了谋求“传通”和“感知”,有的说是为了“学习”和“吸收”,还有的说是为了“会通”和“融合”。乐黛云教授认为:跨文化、多元化,就是承认文化差异,正是由于差异的存在,各个文化体系之间才有可能相互吸收、借鉴,并在相互参照中进一步发现自己。“不同文化的差异构成了一个文化宝库,经常诱发人们的灵感而导致某种文化的革新。没有差异,没有文化的多元发展,就不可能出现今天多姿多彩的人类文化。”她论述了全球化与多元化的关系,又从全球化(趋同)、多元化(离异)这个悖论,论证全球化和多元化相互作用,既不能趋同,也不能混一,而是在新的基础上产生新的差异。异质文化从旧物中脱颖而出,仍然具有不同于他物的独特之处。乐教授认为:“传通”的未来很可能是建构在以上所述异质文化之间文学互识、互证、互补的过程中。这样的文学理论将对人类不同文化的沟通做出重要贡献。所以“跨文化研究,首先是关于跨文化传通(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译跨文化交往)的研究”。

  如果从方法上看,“认知”的取向是“客观性”的取向,在这种立场上,研究一种异文化,是把它作为一个“对象”;“融合”的进路可谓是“主体间性”的取向,谋求跨越两种以上的文化交汇而取得一种视界的融合。乐黛云教授的《跨文化之桥》不仅体现了这样一种取向,还在于所体现的则是另一种取径,那就是研究一种异文化,并不是纯粹为了研究一个客观的对象,也不是为了一种新的融合;研究“他者”的目的不是以认知为满足,乃是为了最终更好地理解自己,这个立场可以说是“主体性”的立场。

  乐黛云教授认为“中国文化势必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他者’”,她对“他者”的探索,首先是建立在对西方文学和西方文化的解读上,但解读西方只是她进行跨文化研究的一个方面或阶段。在乐教授看来,研究西方或跨文化的必要和兴趣来自这样一种认识:人们常常是对与自己不同的东西感兴趣,而对自己熟悉或自认为熟悉的东西不感兴趣。根据乐黛云教授的看法,她之所以10余年来对有关跨文化、跨学科文学进行研究,并不是对西方文化有特殊的兴趣,而是西方本身为中国提供了一个最相异的“他者”,给中国人提供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来看中国自己。

  在中西诗学比较中,乐教授特别提到老子“涤除玄览,能无疵乎”中镜子的隐喻与西方16世纪英国诗人马洛在认识上的一致。老子用镜子比喻人心,必须洗涤除尘,免去瑕疵。而马洛认为:“诗就像永不凋谢的花朵,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类智慧的最高成就,就像镜子中反映的一样。”在谈到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理论时,她比较了中西文化的异同。她说:传统西方文学批评注重由明确的概念和命题构成的体系,强调分类分析。他们采取的思维方式大体是逻辑学范式。而中国传统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鉴赏三者是结合为一体的,不是长篇“体系性”著作,而更多的是精练、深邃,具有广泛概括性的、类似格言的精彩片段。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她还列举了沈复的《浮生六记》,陈端生的《再生缘》,曹雪芹的《红楼梦》,以及不同文化中关于月亮的传说和欣赏,阐述中国小说从传统到现代的模式,也通过文化对话展现了世界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乐黛云教授从跨文化的角度,重新解读现当代文学与文化。如卢卡契对布莱希特的现实主义论战,她说:他们都曾以昂贵的代价做出牺牲,已经成为历史的陈迹,但论战对现实主义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将永载史册。乐教授还从米兰·昆德拉的作品研究“现实”与“存在”,她解释说:“现实是已经实现的可能性,是既成事实”,而“‘存在’却是将成未成,是一种尚未实现而即将实现的可能性”。人逃不出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逃不出客观条件的限制,更逃不出主观知识发展阶段的限制。她认为昆德拉小说中关于肉体、灵魂、爱情、青春、软弱、晕眩等状况都远远超出一时一地,“惟有在这种跨民族的语境中,一部作品的价值,也就是说,它做出的发现意义,才被充分地看出和理解”。

  (本文作者系广州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