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海外汉学 > 综合述评 >

王尔德《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邪恶与美

http://www.newdu.com 2017-12-11 苏州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 佚名 参加讨论

    一、
    艺术的宗旨是展示艺术本身,同时把艺术家隐藏起来,奥斯卡·王尔德如是说,王尔德是十九世纪末唯美主义的代表,在其诸多堪称“唯美”上午作品中,以《道林·格雷的画像》和戏剧《莎乐美》最有代表性,小说《画像》,的内容极为广泛,寓意也层出不穷,本文试图从文学与艺术的角度,对其中所蕴涵的艺术与现实、模仿与真实的意象进行解读,无疑,这是一种可写式的“误读”,或许王尔德早已对其作品所要遭受的“误读”有所准备,因此,在前言自序中就写道:“对一件艺术品的看法不一。说明这作品新颖、复杂、重要。《画像》,正是如其所说的作品。
    文本中有两个道林·格雷,第一个是仿佛用象牙和玫瑰花瓣作成的阿多尼斯一样的美丽容貌的少年,一个则是充满神秘的道林·格雷的画像。后者象征着永恒的饿艺术,而前者则是与艺术相对应的现实,而在文本中,画像中的道林和现实中在道林曾一度“调换”,画像成为道林生活中的灵魂之镜,无时无刻不反应道林的所做所为,而且将岁月流逝3的印记也一并记录。
    而生活中的道林却一度“永驻青春”,正因为如此,道林才肆无忌惮的沿着亨利勋爵所倡导的方式生活,王尔德认为不是艺术反映生活,而是生活反映艺术。我们不妨说,他的艺术观和柏拉图的理念观有很大的相似性。
    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而诗(艺术)是对生活的模仿.因此,也就是对理念的模仿的模仿。所以更加不真实。这似乎与王尔德和唯美主义的“为艺术而艺术”,“艺术没有道德取向”,大相径庭。
    但是我们从理念的的特征来看,那么其和王尔德所倡导的“艺术”,是有很多共同之处的,在柏拉图看来,理念是一种抽象的原型存在,而这种抽象的“原型”,是完美无缺的,而对其模仿而创造出来的现实世界,却因为“只是近似真实的东西”,而存在着缺陷。
    而唯美主义和王尔德所说的“艺术”,其实就是不同于现实世界的一种美,而这种美,就是对现实世界的缺陷和苦难的克服和超越。唯美主义中的“美”,其实也是一种抽象的完美的原型,其和理念,只不过是同一事物的不同表述不同而已。实质上都是一种理想化的“存在”,无论是柏拉图,还是唯美主义者,都是以各自的方式去寻求一种超越现实的理想的“在”,柏拉图采取的是哲学的追思,而王尔德则借助于文学和艺术方式。
    可以说,他们都是德里达所说的“逻各斯”中心主义者,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称之为理念,而在王尔德的艺术观中则称为美,柏拉图的理念,偏重于善和道德,因为他是站在“理想国”的城邦统治者的立场上,而王尔德认为美并不关乎道德,而是应超越于善与恶之上,他是显然站在艺术的角度上。
    因此,他认为“艺术家没有道德取向,如有,那是不可原谅的风格的矫饰”在王尔德的《画像》中,美的象征,就是道林的画像,尽管画像曾一度为道林灵魂和内心变化的显示者.
    但最后,画像仍然恢复了本来的状态,即美战胜了丑。画像对道林所起的是一种镜像的功能,艺术成为生活的“反映”,整个文本几乎都在诠释这一“现实主义”的观点,而文本却在最后又将这一“颠倒”的事实扭转过来,从而表达了他的唯美主义观点。
    王尔德在阐释他的“美”的观点时,就曾提起过柏拉图的理念,“在那儿,就像一股清风从高地上带来健康一样,作为艺术之魂的美就呈现于感官之前,孩子们的灵魂不知不觉地,逐步被引向一个与知识和聪明相和谐的境界。”他所指的就是“柏拉图的完美城市”,也就是理念中的原型城市,他所向往的美,可以说深受柏拉图理念的影响。
    王尔德又说,“在这动荡和纷乱的时代,在这纷争和绝望的可怕时刻,只有美的无忧殿堂,可以使人忘却、使人欢乐,我们不去往美的殿堂还能去往何方呢?”美的殿堂无非就是他和唯美主义的又一个“理想国”。
                                                 二、
    在文本中,道林爱上了一个叫西比尔的戏剧演员,而道林之所以爱上她,并不是因为她的美貌,而是因为她的表演艺术,而西比尔只懂得表演,而对生活和爱情一无所知,在道林的眼中,她是艺术中人物的化身,他爱的其实不是真实的西比饵,而是他饰演的角色。
    道林从她的演出中感受到一种艺术之美,这使他热泪盈眶,而因为“她集世上所有的女主角于一身,她并不只是个体。”道林为之热泪盈眶的是西比尔在莎士比亚戏剧中所扮演的《皆大欢喜》中的罗瑟琳,《辛白林》中的伊摩琴,《哈姆雷特》中的奥菲丽娅。
    道林为之倾倒的是虚构中的艺术形象,而西比尔之所以表演的惟妙惟肖,是因为她除了戏剧,根本不了解生活和爱情。道林一直把她看作剧中的人物,而她却对人生一无所知,她甚至不是她自己。正如文本中所说:“今晚她演伊摩琴,”“明晚她演朱丽叶”,当亨利问道林什么时候她才是西比尔呢的时候,道林答到:“永远不可能是。”
    在文本中,西比尔就是远离生活的艺术形象化身。而当西比尔爱上道林时,她才从戏剧的梦幻中醒来,在文本中西比尔对道林说:“在认识你之前,演出是我惟一的现实生活,我只生活在剧院里,我想那都是事实……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看透了自己一直参与的无聊演出,看出了它的空洞、虚假和愚蠢。”
    正是因为她认识到了艺术的虚构性,“意识到我的台词是不真实的,不是我的话,不是我要说的话,你给我带来了更高尚的东西,一切艺术都不过是它的影子。”
    因此,她再也无法想象以前一样的表演,她的转变,就是由虚构的艺术向现实的转变。但这并没有给她带来爱情。因为道林爱的是艺术,换言之,是西比尔表演的形象,西比尔在他的眼中简直是个天生的艺术家。而西比尔的“觉醒”,使她对戏剧表演没有了兴趣,正如她对道林所说:“对我来说,你胜过一切艺术。
    既然如此,我与戏中的傀儡又有什么关系呢!今晚一上台,我不明白怎么会什么感觉都没有了。我原以为会非常出色。但发觉自己无能为力。”她因为认识到了现实中的爱情,对艺术中虚构的爱情有了清醒的认识,进而背弃了艺术,转向现实。但是,这却让她失去了爱情。因为她只有作为艺术表演中的人物时,才为道林所爱,而当她成为真正的自己时,即西比尔时,而不是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人物,道理年对她的爱情就消失了。
    道林说道:“我爱年一是因为你了不起,因为你有天分,有才智,因为你实现了伟大诗人的梦想,赋予艺术的影子以形式和内容,可是年百秒这一切都丢掉了……现在你对我以毫无意义在……失去了艺术,你一无是处。”道林对艺术理想的破灭,也导致了西比尔对爱情的绝望,她离开了刚刚认识到的现实世界,或许,她本来就应该生活在艺术世界之中,现实扼杀了艺术,反过来她对艺术的背离让她失去了爱情。王尔德认为“生活模仿艺术甚于艺术模仿生活。”西比尔也像她说饰演的莎士比亚戏剧中的悲剧女主人公一样,为爱情的幻灭而死。完成了她最后的一次爱情艺术。
    她的悲剧在于她将生活看的高于艺术,他曾对爱情有过浪漫的幻想,她虽然认识到了现实生活,但并没有真正摆脱戏剧的浪漫因素影响。没有意识到道林迷人外表下的自私和冷酷。西比尔之死是在于她从艺术世界转向现实世界,因为王尔德认为“一切坏的艺术都是返归生活和自然造成的,并且是将生活与自然上升到理想的结果。”作为艺术形象化身的西比尔背离了艺术,并且将生活上升到理想,所以才导致艺术的损坏和现实爱情的破灭。但个她不再具有艺术的特征时,他自然要消失。这正是王尔德艺术和现实不能共存的艺术理念在文本中的投射。
    文本中写道:“这位姑娘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所以她宾个没有真正的死去,对你来说,她至少是一个梦,一个游荡于莎士比亚戏剧,使之更为动人的幽灵,一支使莎剧音乐更加欢快醇厚的芦笛。”“她一接触现实生活,就把现实生活给毁了,同时现实生活也毁了她,她便因此而消遁。”在王尔德的《画像》中,无论是叙事的情节,还是人物的语言,都蕴涵着他关于理想与现实,美与丑的对照等主题和理念。既有部分的情节暗示,又有贯穿于文本的隐喻。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