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海外汉学 > 综合述评 >

浑然气象

http://www.newdu.com 2017-12-12 苏州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 佚名 参加讨论

    几年前,有评论刊物曾经推出一个栏目,名曰“寻找大师”。在这个所谓的后现代时代,“大师”之谓早已横遭解构,非议迭出。将某人称为什么“大师”,总会将其推到一个尴尬境地,仿佛突然从平静的云端推到众目睽睽之下,任人指手划脚,自己却不能多置一辞。其实,“大师”并不需要寻找,读者心中自有一根秤杆,历史也自有它奇妙的淘洗机制。象高行健这样的作家即使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不过尔尔;而象贾平凹、莫言这样的作家却以自身的文学实践,注定会在历史上留下厚重的一笔。
    贾平凹进入 90 年代以来,热衷于长篇小说的创作,《废都》、《白夜》、《土门》、《高老庄》、《怀念狼》、《病相报告》等长篇,一再引起文坛波澜。这两年,他又重拾中短篇小说的创作,接连发表了《阿吉》、《猎人》、《饺子馆》等一批精品。虽然贾平凹自认为他已经迎来了人生中集中创作中短篇的第二次高峰,可比起早年的“商州系列”来,这批短篇小说,却没有引起文坛足够的重视。其实,一个真正伟大的作家,不一定非得以长篇巨制名世,以短篇奠定经典地位的不在少数,爱·伦坡、马克·吐温、契诃夫、博尔赫斯莫不如此。难就难在长篇与短篇同样杰出。贾平凹从短篇到长篇,再回到短篇,在简单的故事背后蕴藏着不简单的内涵,在短短的篇幅中展开了无限的小说空间,这让我看到了一些大师的风范。
    《听来的故事》收集了 90年代创作的12篇短篇,再加上原来从未结集的两个中篇《白朗》、《晚雨》,薄薄的一册,却已尽显姿态万千的气象。
    开篇 《阿吉》以阿吉为线索,为我们呈现了当今农村平静而浮躁的日常生活,年青的阿吉们不甘心农村的封闭平庸,试图与命运抗争,可是骨子里的小农意识却让他们处处碰壁,深刻体会着生活的无奈。外出打工,婚丧嫁娶,工程发包,扯淡闲谝等生活琐事的描写,构成了复杂多元的农村生活图景。从阿吉身上,我们看到了阿 Q的影子,对当代农民人性缺陷的关注使得《阿吉》余味深长。诚如 贾平凹所说, 人性中的劣根如笼中的狮子,贫困常常使笼格腐烂。《猎人》堪称是一篇短篇经典,它以一个荒诞的故事,寓言式的再现了人与自然的永恒母题。一个总想博取美色,并幻想吃上炒熊掌,爆熊掌的家伙,在追击狗熊的过程中,最终被似乎有了灵性的狗熊给彻底耍了。从麦尔维尔的《白鲸》到戈尔丁的《蝇王》,人与自然的搏杀始终是西方文学永恒的主题,而《猎人》却举重若轻,以一种幽默甚至荒诞的笔法,将此宏大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人对自然的索取占有一旦越过一定的界限,总有一天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饺子馆》可说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黑色幽默,贾德旺开饺子馆开成了政协委员,光宗耀祖,胡子文自以为是高人一等的文化人,却唯利是图,热衷钻营。其实两个人在本质并没有太大的差别,最终都没有逃脱金钱的诱惑,双双命归在钱袋之下,让人哑然失笑后又在胸中陡然升起一股酸楚。同为文化人,《梅花》中的石鲁则显出高洁的品格。在他近乎分裂的思维与感觉中,唯有秦岭深处的红得象一点一点的血的梅花才是唯一的寄托。作者以简练的笔触,写出了那个疯狂年代作为个体的凄惨命运,寓涵着对那个时代的沉痛反思。古城的钟声依然回响,可是它还能唤起人们多少的历史记忆?……
    博尔赫斯在许多小说的开头都声称,他的故事是从某个朋友那里听来的,或是从某一本书里看到的,他只是一个转述者。他提到的朋友有名有姓,他提到的书酷似某一专著,如果由此你去寻找他的那位朋友,或者去寻找他读过的那本书,那可真是上了他的大当。这只是博尔赫斯特有的叙述方式。 贾平凹《听来的故事》有的也许确实是听来的,但经过他的想象、拓展、改写,已经成为作者对当下生活的重新叙述。跟博尔赫斯一样,它们传达的是作者对日常生活的诗性感受,从各个角度反映、解剖社会以及社会大变革中各色人等的生活形态,探索人性在传统文化桎梏下的抗争与人性的复杂。无论是山村草民,还是都市百姓,都表达了贾平凹对世俗的态度,一方面是对人性缺陷的失望与愤激,另一方面是救渡世人的急切愿望。我们可以轻松地感受到无处不在的阅读愉悦,可作品似乎触手可及又似乎遥不可及的深层意蕴,总是一次又一次地挫伤你的阅读自信。 我们总是说 “平和冲淡”,却不晓得冲淡平和中可以渗出多少苦味,有怎样令人心弦颤动的深意犹在言外,在 贾平凹 这里我们是知道了。我们由此可说自己对生活、对人性的体悟是给提升了。在一个极简单的故事里,我们除了看到物质的需要、精神的需要外,还看到了灵魂的需要。
    《听来的故事》来自“商州”,又超越了“商州”,这不仅是说它们内容上与早期“商州系列”的不同,由以前对人生命运的揭示上升到人性弱点的反思,更重要的是这些作品所显示出的浑然气象,其技术上的老到纯熟真正应了“大巧若拙”这句话。到了这种境界,自然无需精心营构什么动人的情节、讲究什么叙事章法,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随意,水到渠成。贾平凹对中国画也有颇深的造诣,这些短篇倒更象中国画中的写意,《小楚》、《听来的故事》几乎只是小品,随兴而为,讲究的却是天人合一,生气贯注。感悟、智慧、叙事、描写、情节,甚至还有佛意等等早已融为一体,化为一股氤氲之气弥漫于文本之中。不必寻找什么思想,什么技巧,这股浑然之气已经决定了作品的价值、风度与张力。没有这种气象,决难产生真正意义上的伟大作家。贾平凹最大的成功就在于,从来不甘于自己的现状,总是在寻找变化和前进的可能,他用最地道的中国式的表现方式,传达了现代中国人的生活与情绪,达致了一种很有现代感的精神境界。这种境界我们不妨以“浑然气象”名之。仅凭这一点,你就不得不承认,贾平凹是担当得起“大师”之谓的。
    ( 贾平凹:《听来的故事》,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年10月版 )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