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的瑰宝,尤其在西方宣扬“上帝已死”,西方文化陷入迷茫困惑的今天,中华文化更彰显出其独特的意义与价值。然而时至今日,西方仍以一种傲慢的心态看待其它文化,中华文化在西方的传播变的缓慢而艰难。许嘉璐先生提出了文化走出去的“一体两翼”概念,将中医和茶文化纳入中国文化输出的整体架构中,或许成为破解上述难题的一道良方。 “文化是什么?归根结底文化是指导一个民族行动和内心的东西。有了钱,内心没有一种高尚的东西,只可能是富而不是强。既然我们要建成一个文明、富强、民主、和谐的国家,只谈钱,不谈心,即使富了,也不可能保持下去。”这是记者日前在中国文化院采访集中国政治家、教育家、语言文字学家、文化活动家于一身,对当代世界产生一定影响的卓越人士许嘉璐时他所说的一番话。 许嘉璐先生 10年前记者在采访许嘉璐副委员长时,对他的平易近人、思维敏捷、谈吐幽默、知识渊博印象颇深。与称呼他许委员长相比,他更愿意大家称呼他许先生——这是他在北京师范大学从教55年来听惯了的称呼。 10年后的再次采访,许先生依然精力充沛,神采奕奕,但感觉他更加忙碌。他说:“退下来了,以为可以轻松了,可没想到现在劳累的程度远远超过做副委员长。就像竞技体操,做副委员长必须做好规定动作,而现在我做的是自选动作。”那么,许嘉璐先生的自选动作都是什么呢? 致力于弘扬中华文化 多年来,许先生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弘扬,促进高端人才的培养和学术传承;致力于两岸人民广泛交流和相互理解,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致力于世界不同文明、不同宗教之间的交流和广泛对话,促进文化共生,为了“天下太平”。他不遗余力支持国家的汉语国际推广事业,提出通过“汉语桥”来沟通世界不同人群、传播中华文化,之后又系统地提出汉语国际推广的思路,并亲历亲为创新国际汉语教育专业硕士培养模式。他巡视多国孔子学院60多所,为一些孔子学院揭牌。他依托北师大,主动承担、亲自开展了数个实验项目,先试先行。如今,走进孔子学院总部每一间办公室、遍布五大洲120多个国家的460多所孔子学院挂着的铜牌上,都可以看到他手书的“孔子学院”四个大字。许先生提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第一波为世界做出贡献的是汉语汉字,第二波唯有中医,接下来可能就是茶文化。”他长期支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2012年就与欧盟前主席普罗迪发起举办“中西医学与人类健康对话”,被欧洲130多家媒体竞相报道。 许先生倡议发起了尼山世界文明论坛。该论坛以孔子的诞生地——山东省曲阜市尼山命名,面向世界各国专家学者、社会贤达、民间人士开展“对话”。其宗旨是面向当下、世界和未来,以民族优秀文化为基点,推动开展世界不同文明对话,打造开放、多元、包容的国际化文化论坛品牌。作为尼山论坛主席,许先生呼吁“反思源头,构建人类伦理”。他说: “如果各个民族都能理性地回顾自己的民族史、思想史或宗教史,将能够体验到原初的信仰包涵着人生和宇宙的真理,沿此以往才能有真正的幸福。‘善’是各个民族的信仰中共同的内容,应该成为未来人类共同伦理的核心。”许先生亲自设计尼山论坛的每次大会主题。他介绍说:“第一届主题是‘儒家思想与世界和平’。纽约尼山论坛的主题是‘跨越国度,不同信仰,共同伦理’,北京尼山论坛的主题是‘信仰?伦理’,今年的主题是‘不同信仰下的共同伦理’。”鉴于许先生在国内外的威望,尼山论坛海内外政要、宗教领袖、神学家、汉学家云集。许先生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行的巴黎尼山论坛上做主旨讲演时,外方做主旨讲演的是法国前总理拉法兰和教科文总干事博科娃。 全力以赴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国门 许先生说他对中华文化“痛心”的关注源自20世纪80年代看到的一条报道:几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最后发表的声明是“我们西方人应该把头转向东方,从古老的中国文化中,从孔子那里汲取智慧”;与此同时,国内社会伦理的现状也让他产生深深的忧虑。他颇为感慨地说:“30 年过去了,事实证明这批科学家的远见是正确的。世界需要中华文化走出去。社会的发展、国际的挑战、中外对比的现状启示我们,中华文化的弘扬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这些年来,特别是退下来的6年,我全力以赴所做的事就是呼吁加强中国文化建设和中国文化走出去。让中华传统文化在新的人类社会秩序构建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许先生是研究中国古代语言的。他说:“正是因为研究中国古代语言,所以从年轻时起自然就涉及传统文化,包括儒、释、道三家。”许先生说他的兴趣比较广泛,年轻的时候就不是很守世俗和学界的规矩,只要觉得对自己有益的书就看。在人大工作的最后十年,做了副委员长的许嘉璐到国内各地的机会多了,和国外打交道多了,立足点也发生了变化。他回忆说:“做了副委员长,什么都要顾到,从‘三农’、民族问题,到生产安全、沼气池,所以我到过多数民族自治州,还到过煤矿,下到地下800米的巷道去视察。我是文化人出身,搞的是人文社会科学,很自然就思考文化的问题。我非常强烈的一个感受,就是靠着经济建设,靠着中国人的勤劳,遵循党中央的政策、方针,中国人绝对有能力很快地富起来,但在富的同时必须要有文化。” 在谈到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关系时,许先生引用了毛主席在《新民主主义论》里所说的话:一个经济建设高潮到来之后,必然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毛主席为什么这样说?许先生谈了他的观点:“他是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总结了人类的经验。文化是什么?归根结底文化是指导一个民族行动和内心的东西。有了钱,内心没有一种高尚的东西,只可能是富而不是强。既然我们要建成一个文明、富强、民主、和谐的国家,只谈钱,不谈心,即使富了,也不可能保持下去。这也让我联想到小平同志所说的‘两个文明’一起抓,两手都要硬,特别是他在深圳国贸大厦上所说的,如果忽视了文明建设,文明建设搞不上去,我们多年辛苦取得的成就可能毁于一旦。” 出于文化人的本能,许先生一直焦虑地关注国家的文化建设问题。他发现社会上道德的严重缺失或伦理的滑坡越来越严重,一些媒体也开始学西方,狗咬人不是新闻,非得人咬了狗才报道,使得负面的消息很快传播开来,而好人好事却很少报道。这些社会问题经常促使他思考: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 道德问题严重缺失怎么解决?许先生开始全力以赴地宣传中国人的伦理,他在国内外办论坛,和各国的前政要、著名学者、神学家、大主教对话,讲价值观、讲伦理。协助孔子学院总部到世界去建孔子学院,培训老师、编教材。 提出 “一体两翼”的观点 许先生曾提出了一个“一体两翼”的观点。他向记者阐述说:“‘一体’就是中国文化本身。中国文化的三大支柱是:儒、释、道,而儒又是三足鼎立当中最重要的主干。中国文化要走出去,采取何种形式需要好好考虑。学术界、宗教界高层可以直接讨论中华文化的核心、顶层,也就是中国的世界观、价值观、伦理观等。要想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只靠语言教学是不行的,应该让我们的老师知道语言文字所包含的文化。这会有一定的难度,因为现在我们大学的教学根本不涉及这些内容。所以孔子学院怎么教还要慢慢摸索。同时,我们还需要载体。中国文化的载体太多了,例如书画、摄影、歌舞、京戏、踩高跷、扭秧歌、剪纸、中国结,等等。但是最全面、最系统、最具体,而又最切身的有两种,一个是中医,另一个是茶。中医和茶是‘两翼’。中医不是西方人脑子里的那个医学,把人当成机器来研究和治理。拿今天西方语言来说,中医是环境科学、动物学、植物学、矿物学、心理学和伦理学结合在一起的。大医精诚,医人如医己,把人看成是一个整体, 身与心,人和环境、宇宙是一个整体。” 许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写出了《古语趣谈》和《中国古代衣食住行》等几本书。让人不解的是,一个研究语言的人为何写起了和吃穿相关的书?许先生解释道:“我认为自己的业务必须和文化结合起来。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谈到训诂学应该和文化研究相结合,既言之,且先行之,于是写了《中国古代衣食住行》。本来计划是写一个系列,包括中国古代的婚丧嫁娶、姓名避讳等礼仪、民俗的7个小册子。资料准备了,却忙起来了,只好搁浅。我的初衷是想用语言学的工具,引导人们注意到中国传统之中的表层文化,再往深层次去研究为什么这样?例如,为什么吃饭是这个礼仪?为什么坐位子是这个礼仪?为什么客人来了是这个礼仪?研究到这一层还不是根,最后归结到中国人的价值观、伦理观、宇宙观和审美观。” 作为学者型的国家领导人,许先生习惯简朴的生活,惟一的奢望是拥有更多的时间。记得10 年前采访许先生时,他总是在感叹:“时间太少了!没时间!”“你想啊,人大的工作、民进的工作、学术研究、教学,再加上社会活动……简直是五马分尸,几乎没有喘口气的时间……” 许先生表示:一天最好能有36小时,因为他有太多的事要做。那么,许先生要做的事情都是什么呢?他回答说:“我的知识有很多欠缺,需要恶补。因为中华文化的弘扬单靠训诂学、语言学是难以做到的。于是把我历年涉猎到的史学、经学、文学、哲学、人类学、民族学、心理学以及宗教学,进行扩展,慢慢要进入老年了,快马加鞭,不舍昼夜。先从在国内呼喊弘扬中华文化开始,进入到提倡、促进和亲历跨文化的交流。我给书房起名叫‘一日读一卷书屋’,其实这是对自己的要求,无论多忙,必须读书,白天没读夜里补。30多年来我坚持着,直到昨天夜里仍然是。幸亏这么拼,才使我的知识有所扩大。”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正是由于许先生怀有弘扬中华文化并把它推向世界的宏大志向和驰而不息地研究古代汉语、训诂学、音韵学、《说文》学、古代文化学、应用语言学等学问的刻苦精神,使他在这些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中收获了丰硕的成果。他著有《曲艺创作浅谈》《古代文体常识》《中国古代衣食住行》《古语趣谈》《语言文字学及其应用研究》《未成集——论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未辍集——许嘉璐古代汉语论文选》《未惬集——许嘉璐论文化》《为了天下太平》《未央集》(四册)等著作;主编了《中国传统语言学辞典》《中国古代礼俗辞典》《古代汉语》《文白对照十三经》《文白对照诸子集成》《中国语言学现状和展望》《语言文字应用研究丛书》《二十四史全译》等;专论有《〈文选〉训诂黄氏学探赜》《论同步引申》《论训诂学的性质及其他》《说文释义方式研究》《〈尔雅〉分卷与分类的再认识》等;主持过 “面向计算机的现代汉语词汇研究”“科技专利文献中英对译”等工程。最近,他继《未央集》之后的《未达集》又要付梓了。(文章来自中国人大杂志 2015年第2期,作者夏莉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