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儒学研究 > 其它 >

民国十四年重修尼山祠庙记功碑

http://www.newdu.com 2017-12-13 孔子研究院 佚名 参加讨论
    “重修尼山祠庙记功碑”是为1925年重修尼山祠庙之事而立,与尼山祠庙棂星门外的“重修尼山圣庙之碑”同记一事,同出一时却不同置一地。记功碑被置于孔庙十三碑亭第4亭内,西排北石。
    
    最早有关尼山祠庙的记载出自《魏书·地形志》:“鲁……有……叔梁纥庙”。相传孔子父亲叔梁纥和母亲颜征在登尼山祷天而生孔子,后世建庙奉祀。庙初名叔梁纥庙。唐《括地志》亦有记载:“叔梁纥庙亦名尼丘山祠,在兖州泗水县五十里尼丘山东趾”。由此推断,尼山祠庙应始建于北魏时期,其功能主要是纪念孔子父亲。碑文第二句“周显德中,始创庙祀”指的是五代后周显德(954--960)年间,兖州太守赵侯于尼山再建庙祀。史料记载太少,推测赵侯所建庙祀仍以祭祀孔子及其父母为主。
    
    宋庆历三年(1043),孔宗愿(孔子第四十六代孙,袭文宣公)“作新宫,有庙,有夫子之殿,有夫人之位,有讲堂,有学舍,有祭田”(虞集:《道园学古录》卷三六,《尼山书院记》),成为主祭孔子的地方,并且具备教学功能。其实从北魏太和初年,孝文帝就下诏各郡县学均祀孔子,从此确立了在学校内祀孔的礼制。各郡县学都是在其坊内划定专门建筑,设立祭祀牌位,其规模不会太大,这类建筑的具体形式现已无从可考,但其“庙学合一”的雏形已经初步显现。金明昌五年(1194),孔元措(孔子第五十一代孙,袭衍圣公)曾以维修孔庙羡田四千余贯,兴工大修尼山祠庙,并增建寝殿,“逾年告成,惟正殿虽加修葺,而旧制卑陋,有所未称”。从《孔氏祖庭广记》“金尼山庙制图”看,形制与今庙类似。然而金末,由于连年的战争和动乱,除斋厅外,建筑全部被毁,“大成之东斋厅也,兵余独存焉”,这也是碑文未提金代修庙之事而只言“后毁于兵火”之故吧。得益于元政府对书院采取鼓励和保护政策,元代的书院较宋代又有所发展。元政府规定:凡“先儒过化之地,名贤经行之所,与好事之家出钱粟赡学者,并立为书院”(《元史·选举志》)。元至顺三年(1332),孔思晦(孔子第五十四代孙,袭衍圣公)上书要求重修尼山祠庙,“置官师奉祠”,并举荐彭璠,“闻中书送礼部议”(虞集:《道园学古录》卷三六,《尼山书院记》)。元至元二年(1336),中书左丞王懋德以尼山乃毓圣之地,奏请在尼山创建书院,并保举彭璠为山长,获准。元至元四年(1338)三月,彭璠以私银祭告山神,山东东西道肃政廉访司杨讷首先出俸,同知滕州事郝宝闾,监州李彦博、邹县县令张士谦等官员,及孔子后代孔克坚、曲阜县令孔克钦(孔子第五十五代孙,袭衍圣公)及宗族子弟、齐鲁贤卿大夫士民等“出钱而劝成之”,开始在尼山祠庙内讲堂和学宫的旧址上重建尼山书院。修建工程于元至元四年(1338)秋八月完工,新建成的尼山书院有大成门、大成殿、毓圣侯祠、学宫、观川亭,并于大成殿内塑孔子像,绘圣贤像,造祭器、乐器。元人陈绎曾在《尼山书院铭碑》中记到:“作大成殿、大成门、神厨,作明伦堂、东斋、西斋、东塾、西塾,作毓圣侯庙,作观川亭”,“学堂在庙之西,仿国子监制也”。尼山书院以彭璠为第一代山长,其学生来源也较广泛,“凡民之子弟俊秀充之,皆复其力役”(虞集:《道园学古录》卷三六,《尼山书院记》)。此时的尼山祠庙已被称为尼山书院,完全具备了祭祀和教育两种功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庙学合一”。元至元十四年(1354),邹县的最高长官马哈达为尼山书院增塑四配像。三十一年,邹县县令司居敬又改塑神像于坤灵洞中,衣冠皆遵从古代礼制。应该说,元代书院官学化的政策是尼山书院得以重建和修复的重要原因。元末战乱再起,尼山书院败落。明代张敏所撰《重建尼山庙记碑》云:“元远既去,毁于兵燹,故址颓甚,鞠为茂草。春秋祭祀,扫地而行,触目荒凉,诚为可叹。”由于明代统治者对儒家思想的尊崇,书院建设开始从元末的低谷期走向复苏。表现为在全国各地大兴修建孔庙之风,并对曲阜孔庙进行大规模的修缮扩建,在孔庙举行的祭祀活动也格外隆重,尼山祠庙及书院的发展也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根据记载,明洪武元年(1368)十一月,朱元璋曾下令重设尼山、洙泗二书院,各设山长一人。明洪武十年(1377)即对尼山祠庙及书院进行了重修。明永乐十五年(1417),孔彦缙(孔子第五十九代孙,袭衍圣公)率领孔氏族人又“鼎新重建,正殿三间,高广如制。其西则为毓圣侯殿,其西北则为启圣王殿,又其北则为启圣王夫人殿也,神门三间,斋厅五间,庖有庐,祭器有库,缭垣云矗,如矢斯棘。”(张敏:《重建尼山庙记碑》)明弘治七年(1494),六十一代衍圣公孔弘泰、四氏学学录孔公璜又用修建曲阜孔庙的余资修缮尼山书院。明代中后期,出现四次禁毁书院事件,直至清初,朝廷对书院一直实施严厉抑制的政策。从康熙年间起,教育政策开始宽松,书院再次复兴,其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成了官办的教育机构,书院教育成为国家正统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清康熙十四年(1675),孔毓圻(孔子第六十七代孙,袭衍圣公)重修尼山祠庙及书院,并易土墙壁为砖石墙。清雍正二年(1724),孔传铎(孔子第六十八代孙,袭衍圣公)又去旧鼎新。乾隆二十年(1755),孔昭焕(孔子第七十一代孙,袭衍圣公)再次进行维修。道光二十六年(1846),孔繁灏(孔子第七十四代孙,袭衍圣公)奏请朝廷,拨银三万一千五百五十两重修,并增建棂星门、神庖厨、坤灵洞、碑亭、北门和尼山书院等建筑,至道光二十九年,大规模重修竣工,建筑规模和布局与现在基本相同,并立《重修尼山书院纪恩碑》。此时的尼山祠庙和书院的建筑、互称区分开来,庙后所建四合院式建筑独称尼山书院。时至民国,政局混乱,世风浇漓,尼山祠庙经风雨剥蚀,几近栋折榱崩,瓦断垣颓,鞠为茂草。孔德成(孔子第七十七代孙,袭衍圣公)急欲重新修缮而苦于银量短缺,福建省同安县的郭桢祥,一直以尊崇孔教为己任,听说此事,慷慨解囊,于民国十三年(1924)秋至民国十四年(1925)夏重修尼山祠庙,又修缮了颜母祠、尼山书院,共耗银“四万元有奇”。五月竣工,在尼山立“重修尼山圣庙之碑”以作纪念。但“尼山境地较僻,闻见难周”,便再立此记功碑,存于曲阜孔庙十三碑亭内。
    
    碑文
    附碑文:尼山为吾始祖发详之地。周显德中,始创庙祀。宋仁宗庆历中,四十六代文宣公始立学校,置祭田,即庙为学,后毁于兵火。元文宗至顺间,五十四代衍圣公曾请复祠庙。至顺帝至元间,始经山长彭璠,以私钱草创堂宇。而山东肃政廉访使分司杨讷,会同五十五代衍圣公倡帅,所属及齐鲁士大夫,共作大成殿、大成门、神厨、明伦堂及东西斋塾、毓圣祠、观川亭,规橅始大备。至正十四年,邹县达鲁花赤马哈达复塑四配像。三十一年,邹县尹司居敬又改塑神像于坤灵洞中,章甫、逢掖一如古礼。明永乐中,至五十九代衍圣公率族增修启圣殿及寝殿于西偏。弘治中,六十一代衍圣公以修文庙余资重葺之。清康熙时六十七代衍圣公加以涂饰。雍正间,六十八代衍圣公鼎而新之。嗣经乾隆间七十一代衍圣公、咸丰间七十四代衍圣公两项重葺,迄未大修。岁甲子同安郭君祯祥,慨捐巨款,独力修葺,阅岁蒇事,轮奂灿然。斯举也,媲美往哲,继往开来,固不第我世世子孙永矢弗谖也。曾树碑工次,以志不忘。惟尼山境地较僻,闻见难周,兼立此石于曲阜庙中观感,敬述缘起,敢告来兹。中元甲子第二年乙丑五月,孔子七十七代孙衍圣公德成嘱宗人繁裕记,大兴冯恕书丹,监修江苏王荣光。(李翠,孔子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原载《孔子文化季刊》第25期2016年第三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