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下载全文 陶瓷是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重要创造,是智慧与技艺的结晶。晶莹剔透的外形,美轮美奂的图案,丰富又深邃的文化内涵,让陶瓷自古以来就深受世人喜爱。中国是陶瓷的故乡,陶瓷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对于某些国家皇室贵胄来说,收藏和使用精美的中国陶瓷,是他们崇尚文明和追求高雅乃至炫示国力的一种象征。然而陶瓷虽美,但却易碎,脆弱的娇躯容易生“病”。它经不起岁月侵蚀,扛不住外力击打,看似轻微的碰撞摩擦都有可能损坏它的容貌。 人病了要医治,陶瓷“病”了要修复。在美丽的泉城济南,就有这样一位专门从事古陶瓷修复工作的“瓷医”。他技艺娴熟,手法精妙,无论是剐蹭留痕的小病,还是破损残缺的中疾,甚至是那种被摔的支离破碎,看似已经“病入膏肓”的重症,在他的手里都能得到康复,得到重生。这位“瓷医”名叫王春发,是济南市十大工匠之一。3月14日上午,中国孔子网记者来到位于英雄山路的济南古今文物修复材料有限公司,在摆放着陶瓷的办公室和工作间里采访了这位“瓷医”。 图为王春发在工作室里搬动陶瓷 通过交流我们了解到,王春发从事古陶瓷修复工作已经接近二十年。在从事这项工作之前,他就对文物很感兴趣。1996年,他开始订阅修复类杂志以及和文物收集有关的资料,后来有幸认识了古陶瓷修复大师钱旋老先生,从那时起,他便以一个随从的身份跟随在钱老先生身边。跟随老先生后,他一直观察思考,边思考边实践。经过三年的严格考验,反复考察,他终获钱老先生认可,被钱老先生收入门下,开始系统学习古陶瓷商业修复技艺。王春发精于商业化的无痕修复,支离破碎的陶瓷经他修复后看不出痕迹,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都很高,这为他赢得了商家的满口赞誉,也给他带来了不少回头客。据王春发介绍,无痕修复这项技艺在济南很少见,即使是在整个山东,也几乎独此一家,很多外地客户慕名而来,为自己心爱的陶瓷求医问诊。 图为王春发在清洗瓷片 陶瓷修复是一门多学科的技艺,集文化、美术、材料、化学等知识于一身,对从业者的知识面要求很高,同时也是一件需要耐住性子去研究的工作。工艺要求高,修复过程又非常枯燥,以前曾有人向王春发学习陶瓷修复技艺,但却没能坚持下来。古陶瓷修复申遗成功后,王春发想过收徒弟带学生,但经过考察后,他发现能教的学生少之又少,很难找到让自己满意的学生,所以,收徒对现在的王春发来说,只是一种设想,一种打算。修复陶瓷需要有耐心、责任心和对文物的敬畏之心,工作中的王春发严谨细致,不苟言笑,沉下心来尽力做到完美是他对自己的要求。 图为王春发在续描陶瓷图案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具有创新传统和工匠精神的国度,近年来,国家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去年3月,“工匠精神”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质量之魂,存于匠心。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中国工匠’。”今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及工匠精神,引发了不少代表委员的共鸣。工匠精神代表着工匠们的匠心,匠心代表着品质。关于工匠精神,王春发结合他的实践经历给我们谈了他的看法。在他看来,工匠精神应该具备四个要素:第一要有悟性和天分,要心灵手巧有潜质;第二要有心沉水底的心性特质,要能全身心投入,不受外界干扰;第三要有精益求精,求索向上的工作作风,要能不断求索,不断创新;第四要有乐此不疲的职责坚守,要把工作当成一种乐趣和享受。“正因为历代工匠具备这些综合素质,才能在中国的建设和世界的文明发展中不断奉献。”王春发说。 图为王春发在修复陶瓷 因技艺精湛,贡献突出,王春发已被政府评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古陶瓷修复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也被评定为济南市十大工匠之一。荣誉加身,让他倍感责任深重,一是有大量残损陶瓷文物需要抢救性保护,二是古陶瓷修复这门传统技艺需要传承后继。王春发坦言,古陶瓷修复是一个工序繁琐、耗时很长的工作,需要的工艺要求高,修复起来很困难。现在的年轻人很少能沉下心去研究,所以,古陶瓷修复这项技艺在全国的传承都不理想。“现在真正能修好古陶瓷的人少之又少,堪称凤毛麟角”。眼下,政府大力推广传统文化,不久前,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与实践指明了方向,这对从事传统手工艺技艺的人来说是一种福音。“希望有关部门、社会团体能够多提供这方面的平台和机会,让从事古陶瓷修复行业的人更多一些,把这项传统技艺、这项精粹更好的传承下去”王春发如是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