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郭家在潍500多年,累世而居,科甲蝉联,学业积长,儒雅相传,在家世中可以拉出一长串学者名单,而在这些人才背后,是郭氏对育人独有的心得。在潍县,郭氏从一开始就做着教书育人的事情,并一直坚持下来。无论是在本地还是到外地为官,不管是家族内还是周边四邻中,郭氏族人始终没变的是对教育的热爱。 (图)郭茂海在家中翻看族谱 闹市中的郭味蕖故居 郭家在潍500多年,累世而居,科甲蝉联,学业积长,儒雅相传,在家世中可以拉出一长串学者名单,而在这些人才背后,是郭氏对育人独有的心得。在潍县,郭氏从一开始就做着教书育人的事情,并一直坚持下来。无论是在本地还是到外地为官,不管是家族内还是周边四邻中,郭氏族人始终没变的是对教育的热爱。 写文章记述教子心得 想要教育好别人,关键是先提升自己。重视对家族内部成员的教育,让郭氏家族在各个方面都不落人后。郭氏后人郭茂海介绍,通过言传身教和各种家规家训对晚辈进行鞭策,这是郭氏家族几百年来一直沿袭的教子方式。除了入家塾接受系统教育,郭茂海说,长辈浓厚的国学素养、父母的训导以及兄弟之间的交流,对一代代族人成为俊才帮助很大。明朝末年担任过户部尚书的郭尚友极其重视对儿子的教育,并有自己的心得。他撰写了一篇文章叫《爱劳轩答问草叙》,其中详细记述了对儿子的教育过程。 据《爱劳轩答问草叙》记载,郭尚友在闲暇时喜欢督促儿子学习,但是儿子不喜欢做学问,跟他说,只要知道过去的经典文章就够了,没必要真的一定要成为一代文宗。郭尚友回答说,现在的君王用仁义治理天下,用的是时文,你生在现在,却只学习古法,即便你学习的那些过去的东西有用,但在现在这个时代能用得上吗?儿子听后,又开始学习当时的文章。 在做学问的过程中,其子有时候弄不明白文章的意思,去请教郭尚友,这时郭尚友才发现儿子的文章有很多谬误。他于是反省自己的教育方法,发现自己在教育过程中只是让儿子学习文章,却没有在儿子学习过程中为其解惑,导致儿子只习句读,学业出现问题。通过不断反省,他一步步改进教育方式,并为此专门写下《爱劳轩答问草叙》,当做家族后人教育孩子的纲要。 郭氏后人郭聿宏表示,郭尚友的儿子原本厌学,但郭尚友特别注重教育方式,一方面向儿子阐明利弊,另一方面又不断分析反省自己的教子方法,终让儿子学有所成,而《爱劳轩答问草叙》则成了郭氏家族极佳的育儿经,至今受用。 在督促子女学习上,郭氏族人一直都不懈怠。清代,郭伟业九岁丧父,他的母亲认为“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严令其读书之余,无事不许出门,而且所交之人必须得是正人君子。郭伟业恪守母训,对人彬彬有礼,逢事必先禀告母亲。如此深受家教影响,郭伟业“所交正人,而尤喜文士”,“聚首必纵论经艺”,他还与时任县令的郑板桥成为文字交。到了晚年,郭伟业更是以中医济世,凡伤科诸书无不熟悉,还写了一本医学的书。 郭茂海介绍,另一位清代郭氏族人郭熊飞幼时家境贫寒,他的母亲也让其立志读书。后来父亲去世,郭熊飞家里更加贫困。据家谱记载,在大雪之夜,一面破窗前,点着油灯,其母忙着织布,郭熊飞就与两个弟弟在一旁读书。当小儿子因为读书时间长忍不住打盹时,当妈的非常生气,拿着针想刺他,说:“刺汝所以爱汝也。”郭熊飞后来考中进士,累官至直隶布政使,诰授通奉大夫。 如此重视教育,郭氏家族基本上历代都有为官者,官职最高者当数曾担任过户部尚书的郭尚友。而随着文风日盛,郭氏家族在潍县的文化影响力也迅速集聚。据《潍县志稿》记载,潍邑明末有清出刊问世的文集、遗草印谱计三百二十多卷,而郭氏家族手笔者有一百四十多卷,占总数的四成以上,一百二十多位作者中郭氏也占了五十四位。另据郭茂海介绍,至今在山东省图书馆内,还有上百位郭氏先人留下的手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