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来自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发源于中国,是传统民间重要的节日之一。牛郎织女的恋情悲歌感动了无数痴男怨女,敏感的诗人们也用他们的文字抒写着欢欣和哀愁。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杜牧《秋夕》 “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 李商隐《辛未七夕》 又是一年七夕至,七夕是文学创作的热点话题,古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与之相关的绝妙佳句,读起来琅琅上口,又有丰富的情感内涵。 短疏萦绿象床低。玉鸭度香迟。 微云淡著河汉,凉过碧梧枝。 秋韵起,月阴移。下帘时。 人间天上,一样风光,我与君知。 ——诉衷情令 七夕(宋·毛滂)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汉·无名氏)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乞巧(唐·林杰) 白露含明月,青霞断绛河。 天街七襄转,阁道二神过。 袨服锵环佩,香筵拂绮罗。 年年今夜尽,机杼别情多。 (唐·杜审言) 佳期人不见,天上喜新秋。 玉佩沾新露,香车渡浅流。 七夕(唐·权德舆) 年年七夕渡瑶轩,谁道秋期有泪痕? 自是人间一周岁,何妨天上只黄昏。 七夕(唐·崔涂) 玉露金风报素秋,穿针楼上独含愁。 双星何事今宵会,遗我庭前月一钩。 七夕(清·德容)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秋夕(唐·杜牧) 耿耿曙河微,神仙此夜稀。 今年七月闰,应得两回归。 闰月七日织女(唐·王湾) 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 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 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 钱塘苏小小,又值一年秋。 七夕(唐·李贺) 天空露下夜如何,漫道双星已渡河。 见说人间方恤纬,可知天上不停梭。 七夕(明·冯琦) 乞与人间巧,全凭此夜秋。 如何针线月,容易下西楼? 七夕(元末明初·张昱) 百年佳会几今宵,脉脉相看一水遥。 漫道天孙解专巧,却教乌鹊为成桥。 七月七日(明·刘基) 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 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七夕(唐·白居易) 尝忆银床桐泣露,更思玉椀蔗流浆。 天孙初嫁龙绡薄,却恐秋河入夜凉。 七夕舟中苦热(元·马祖常) 天街奕奕素光移,云锦机闲漏箭迟。 谁与乘槎问银汉,可无风浪借佳期。 七夕(金·元好问) 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 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 七夕(唐·权德舆) 长生殿里更阑后,乞巧楼前月上时。 河汉玉梯三十六,不知谁见画蛾眉。 宫词(宋·王仲修) 太守仙潢族,含情七夕多。 扇风生玉漏,置水写银河。 阁下陈书籍,闺中曝绮罗。 遥思汉武帝,青鸟几时过? 七夕(唐·崔国辅) 河鼓灵旗动,嫦娥破镜斜。 满空天是幕,徐转斗为车。 机罢犹安石,桥成不碍槎。 谁知观津女,竟夕望云涯。 (唐·刘禹锡) 飞桥驾鹊天津阔。云驭看看发。 相思惟恨不相逢。 及至相逢还是、去匆匆。 垂丝插竹真堪笑。欲乞天孙巧。 天孙多巧漫多愁。 巧得千般争解、劝郎留。 虞美人 七夕(宋·吴儆) 远客清樽夕,虚堂玉露秋。 关山频北望,河汉已西流。 叶落他乡树,砧催故国楼。 今宵看织女,未必诣牵牛。 七夕(清·朱彝尊) 七月七日风雨多,御桥南望水增波。 鸳鸯自向沙头宿,不管牛郎信若何。 七夕(明·石珝) 金风玉露夜悠悠,此夕天街会女牛。 作到神仙难免俗,一如尘世说离愁。 七夕(清·费墨娟) 星河耿耿正新秋,丝竹千家列彩楼。 可惜穿针方有兴,纤纤初月苦难留。 七夕(唐·李中) 朱门乞巧沸欢声,田舍黄昏静掩扃。 男解牵牛女能织,不须邀福渡河星。 秋日田园杂兴(宋·范成大) 银河无浪,琼楼不暑。 一点柔情如水。 肯捐兰佩了渠愁,尽闲却、纤纤机杼。 波心沁雪,鸥边分雨。 剪得荷花能楚。 天公煞自解风流,看得我、如何销汝。 鹊桥仙 七夕送荷花(宋·方岳) 看看又是,银河清浅,织女乍停机。 不知何事,今宵残醉,还听汝南鸡。 庭前瓜果妆成巧,暗里絓蛛丝。 记得年前,小矾山下,乾鹊夜来时。 少年游 汝南官署七夕作(清·毛奇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