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家,是战国、秦汉之际的显学之一,最先把它做为一个学派看待的是刘欲,他在《七略· 诸子略》 中说:“纵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遭变用权,受命而不受辞。”其后,班固在《 汉书· 艺文志》 中祖述其说:“纵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孔子日:‘诵《诗》 三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为?’又曰:‘使乎!使乎!’言其当权事制宜,受命而不受辞,此其所长也。及邪人为之,则上诈援而弃其信。”在汉武帝“罢默百家,独尊儒术”之时,最后一位纵横家主父堰身首异处,纵横便失去了昔日的显赫,逐渐地匿迹于历史的长河之中。因此,后人对纵横家的研究多囿于刘、班之成说,或以儒学的标准斥之为异端。事实上,形成于中国元典时代的纵横家不仅有自己的学说长短纵横之术,而且其学说也早已被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母体之中,通过多种途径不停地流传并发挥着作用。 纵横家,显赫于战国、秦汉之际这个历史长河的瞬间,但它却是历史积淀的结果。尧舜时期的韬略之光,夏、商、西周的谋略实践,春秋时期能言善辩、长于计谋智慧、擅长于斡旋人物的出现,以治为务的儒、道学说的形成,战国时期特殊的社会环境等等,最终孕育出纵横家这个显学。 纵横家在战国、秦汉之际并不是一个固定的称呼,在先秦时期被称为“游士”、“说士”、“辩士”、“智士”、“权变之士”,只是因为这些人以积极的态度参加战国时期的合纵连横斗争,才被后人称为纵横家。传统认为,合纵连横是诸国之间国际战略制定与实施的外交活动,纵横家是主要从事外交活动的外交家。然而认真考察战国史实,合纵连横以及纵横家的活动决不仅仅局限于此。合纵连横是战国时期兼并与反兼并与反兼并斗争主要形式之一,其中有外交斗争,但不仅仅是外交斗争,更多的却是政治斗争、军事斗争乃至富国强兵的改革变法。所有这些斗争都有自己的独特内容,但又相互依存与支撑,具有千丝万缕的勾连,综合起来构成了战国兼并与反兼并斗争的广阔画面。这种情况,决定了合纵连横斗争内容的丰富性、范围的广阔性和参与者的多样性。 以合纵连横为代称的兼并反兼并斗争是战国的时代主题,所有的社会成员,或主动或被动,或以这种形式或以那种形式,都参与了这场斗争。纵横家做为最积极、最直接、最实际的参与者,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苏秦、张仪、公孙衍等人仅是这个社会群体的代表。初步估计名见经传的纵横活动家在二百余人以上,兼用纵横家长短之术的各类人物更是不计其数。 纵横家由布衣平民到显要高官,再到叱咤风云,实现自己的价值,把满腹的经纶转化为成功的实践,需要走完游说,高官重用,实施谋略这样的三步曲。这是一条荆棘丛生、险情四伏的坎坷之途,每一步都需要绞尽脑汁,焦神极能,倘若有半点不慎,便有可能惨遭横祸。纵横家从其迈出第一步之时起,他所面对的不只是外交活动,而是与政治、军事紧扣连的综合性活动,第二步、第三步同样是如此。得势之后的纵横家从事外交活动,但都不是专治外交活动的外交家,而是参与国家重要决策的多方面活动家。张仪、司马错论伐蜀之事,范雌献远交近攻、削夺四贵之策等都表明了这一点。 与其他学派相比较,纵横家是实践性很强的派别,并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基础上酿成了反映其特征的长短纵横之术,或简称之为“短长”“长短”。《 汉书· 艺文志》收录先秦及秦汉之际纵横家典籍书目20 家,107 篇,但均都佚亡,现存的《战国策》 、出土于马王堆汉墓的《 战国纵横家书》 和《 史记》 、《 汉书》 中的部分内容,是研究纵横家长短纵横之术的主要资料。认真研究这些资料,纵横家的长短纵横之术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韬略智谋,万事之本。纵横家在他们的外交、政治、军事活动中,高度重视韬略智谋,认为“计者,事之本也;听者,存亡之机也。计失而听过,能有国者,寡也。’,① “君听臣计则生,不听臣计则死。’,② 苏秦甚至认为计谋重于攻战,他对齐阂王说:“攻战之道非师者,虽有百万之军,比之堂上;虽有阖间、吴起之将,禽之户内;千丈之城,拔之尊姐之间;百尺之衡,折之社席之上。故钟鼓竿瑟之音不绝,地可广而欲可成;和乐倡优侏儒之笑不之,诸侯可同日而致也。’,③ 《 战国策· 齐策六》 记载:田单进攻燕军占领的聊城,一年有余,将士死伤甚多而聊城不能下。纵横家鲁仲连乃修书一封射入城中,以“智者不倍时而弃利,勇士不怯死而灭名,忠臣不先身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