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人员在现场对骨骼化石进行打包加固 现代快报记者 孙旭晖 摄 5月中旬,宿迁市泗洪县石集乡桂台村发现一具较为完整的淮河古菱齿象(简称“淮河象”)骨骼化石,生活在五六万年前。6月7日上午,在中科院和相关博物馆工作人员的指导下,这具淮河象的骨骼化石开始陆续打包出土。 7日一早,在发掘现场,考古人员就开始对古菱齿象散落的骨骼进行石膏打包。为避免骨骼散落,考古人员对每一块骨骼都进行加固。连续的阴雨天气,对出土工作带来了很大困扰,目前打包出土工作正在有序开展,预计明天完工。 据中科院发掘人员陈曦介绍,目前正在加固打包的是象的胸椎、下牙、肩胛骨。预计两三天之内可以把这些骨骼都打包运回泗洪县博物馆,之后还会把这些打在石膏包中的骨骼打开,做进一步的加固和修复。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同号文教授认为,这是一具保存相当完整的淮河古菱齿象的骨骼化石,距今约五六万年,硕大的骨骼十分震撼,从臼齿磨痕判断象龄约50岁,正值壮年。专家推测,初步判断,这是一头身高超过6米,体长有6米多的巨象,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淮河象。这种象是一种喜湿喜热的动物群体,可以推测它当时的生存环境是相对湿热、森林相对比较茂盛、水系比较发达,而这头象有可能是到水边饮水、觅食时失足陷在湿泥地、沼泽地,最终被流沙所吞噬、埋没,肉体腐烂之后,在水流的扰动下,骨骼发生轻微的散乱。 陈曦告诉记者,这具古菱齿象的骨架在目前全国来说,是极为罕见的保存相对完好的骨架之一,通过这具古菱齿象的骨架,可以比较深入地探讨这种大象的演化历史。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