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儒学研究 > 其它 >

鲍鹏山:关于青少年读经教育的几个观点断片(之一)

http://www.newdu.com 2017-12-14 鲍鹏山公众号 鲍鹏山 参加讨论

    
    中国的基础教育,是有其特殊性的。
    西方的国民教育,除了“学堂”,还有“教堂”,也就是说,西方人的世俗教育是建立在有宗教教育的基础之上的。与之比较,中国的教育整体而言是基于没有宗教教育的基础上的,宗教没有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精神信仰的保障体系,我们信仰体系的载体和传播手段,是经学而不是神学,是学堂而不是教堂;我们尊奉的是圣贤,而不是神灵,这是我们文化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我们自己的文化传统,是我们自己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实现路径。
    在传统中国,我们没有教堂,但有“三堂”:乡村有学堂,宗族有祠堂,家庭有中堂。学堂里读圣贤,祠堂里祭祖宗,中堂悬挂五个大字:天地君亲师。这三堂撑起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信仰体系: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敬天法祖,慕圣希贤,于是,中国人有敬畏,有谦卑,有约束,有追慕,有自己的崇拜对象,有自己的精神皈依和来生的归往,头顶有星空,心中有道德,眼前有方向,脚下有路径。
    今天,乡村生活不再是传统的模式,宗族的祠堂荡然无存,家庭中的中堂也早已代之以客厅电视。三堂中,两堂已经一去不返。而传统学堂中的读经教育,也代之以学校的自然科学知识及其分类为主的各类课程,其中的语文课和历史课,也不再是经典的阅读,语文不读《语》《孟》,历史不读《史》《汉》。历史变成大事记,变成冰冷的历史结论,再无感性和性情,我们已经体味不到历史的温度,感受不到历史人物的心跳。而语文教材所选课文,更是水平参差不一,大多是短小肤浅的各类时文,即使选入一些古代文章片段,主要也是为了所谓文言文的学习而不是经典的传授。更糟糕的是:那个叫做《语文》的教材,不再是“书”,而是碎片化的文章选粹:基础教育十二年,我们的孩子用他们一生中最佳的学习时光,用生命去厮磨二十四本《语文》教材,却没有读过一本完整的书。孩子们的认知没有了高度,心智没有了成熟,即便是知识,也是碎片化的。这样的学生,也许不失聪明狡黠,甚至城府手腕,却欠缺智慧德性,淳朴涵养。
    虽然在理论上,人们普遍认同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作为工具性的听说读写的训练与考核,实际上是现在语文教育的基本内容。即使提倡“人文性”,也更多地理解为人文知识的记诵而非文化人格的构建。而且,即便如此,作为知识记诵的人文性内容,在教材中也非常稀薄。因其无统系,单辞碎义,陵杂无序,琐屑丛脞,无法为受教育者提供基本的人类文明的熏陶,支撑起一个民族的精神和信仰世界。
    “三堂”中,祠堂和中堂的废毁有其不可抗拒的命运,要其恢复也万无可能。但,学堂之中,教材之内,剔除传统文化经典,实行之初,大欠考虑,是对教育功能理解不全以及对中西方教育不同立足点认识不到所致;而今日若图恢复,亡羊补牢,在教材之中加入传统文化经典,甚至直接以文化经典的学习代替《语文》课程,并无事实之难,仅是观念变革而已。何况如果势在必行,即便很难,也要知难而上,以图攻坚克难,行一步即有一步之功,做一日即有一日之积。岂可日日推诿,旷日持久,以至积重难返,鱼烂河决?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