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说,通识教育是针对现代教育的弊病而出现和被人们提倡的。如前所述,现代教育根据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不再着眼于人本身的全面发展和提高,更不关心人格的培养与完善,而只是以培养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人员为能事,把人作为器具来培养。这就使得学生综合素质下降,知识单一狭隘,缺乏道德理想和判断能力,缺乏人文教养和关怀。对未来固然毫无憧憬,对人类伟大的过去也没有任何兴趣。除了自己的专业知识外,对其他知识几乎一无所知。技能娴熟,思想贫乏。这样的教育,是不可能担当“人格的塑造者,价值的批评者和文化的守卫者”的责任的。人们试图以通识教育力救此蔽。 也因为如此,通识教育其实的现代教育的一部分,它只是希图补充它和改善它,而不是改变它。因此,它不可能不在各个方面受到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的制约。通识教育的目的表面上是通过通识教育增加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道德人格,开阔学生的知识面,克服学术的分裂和过分专业化,等等。然而,在具体做法上,仍然是以传授客观知识为不二法门。因为提倡通识教育的人,对教育的理解就是传授知识:“教育意味着教学。教学意味着真理。”美国教育家哈钦斯(Robert Maynard Hutchins, 1899-1977)对教育的这种理解是很多提倡通识教育者立论的前提。因此,通识教育归根结底仍然是传授知识,只是传授的是专业以外的知识。“它不仅向学生介绍最基本的知识,而且也让学生知道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及这些知识在学校以外生活中的应用。” 而通识教育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根据曾任哈佛大学文理学院院长的罗索夫斯基的说法,也不外乎:(1)能够同别人进行精确的、切题的和有说服力的交流。把学生训练成能够进行批判性思考的人。(2)毕业的学生应该对物理学和生物学的数学和实验方法,对现代社会的运行和发展进行调查所需的历史知识和定量技术,对过去的学术、文学、艺术上的重大成就,对人类在宗教和哲学上的主要观念,都应有一定的知识。(3)对我们时代的其他方面,他不应该是一个狭隘无知的人。(4)应能在某种程度上懂得并思考过伦理和道德问题。在进行道德选择时有作出正确判断的能力。(5)应有在某些知识领域里拥有较高的成就。 这里,除了批判性思考和道德判断能力外,通识教育最后要达到的目的无非是增加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与一般教育只有量的区别而没有质的区别。 而批判性思维和道德判断能力,也决不是通过单纯知识的传授所能养成的。如果教师只是将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作为客观知识来传授,学生也只是把它作为客观知识来了解,怎么可能养成批判性思维?就算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把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分析得头头是道,也不等于他在面临道德抉择时作出正确的判断。因为那严格来说是一种实践能力,而不是一种理论能力和知识能力,只有通过道德实践才能获得。在实际上仍然是以客观知识传授为基本模式的通识教育中,《论语》必然只是一个知识对象,而不是学生成己成德的途径,如它在传统教育中那样。 但是,《论语》作为知识对象,其价值就非常有限了。按照马一浮对《论语》内容的概括,《论语》有三大问目,一问仁,一问政,一问孝。 此三问目所涵盖的内容基本不属于知识的范畴,要把它们作为知识来教,就完全改变了它们的性质。《论语》的许多内容涉及的是天理人心、政道治道、道德判断、人格修养,人们当然可以按照现代的教授习惯将它们作为知识来教。但“君子不器”、“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些思想,作为纯粹知识来教的话,成了什么?还有它们的真正价值和意义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