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儒学研究 > 其它 >

张汝伦 ·〖《论语》对于现代教育的意义〗(5)

http://www.newdu.com 2017-12-14 未知 张汝伦 参加讨论

    教育与学分不开。什么是学?古人认为:“学之为言觉也,以觉悟所未知也。” 学之为觉(悟),说明学首先不是去追求外部的未知领域,而是觉悟自身的不足和缺陷。但它不是一个闭门思过,冥思苦索的过程。“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三十一》)这表明学首先是在日常生活实践中,从实人实事的实行(包括自己的实行)中,时时处处有所觉悟。儒家当然从典籍中学习。“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二十五》)。这说明孔子并不排除对文献典籍的学习,他自己就在这方面用力至深至勤。然而,他对于古代典籍文献,决不是把它们作为客观知识的对象来掌握,而是把它们作为教化和启悟的途径:“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阳货?九》)。这最后一句也不是表示了解有关草木鸟兽的客观知识,而是蒙培元先生所指出的:是“运用‘诗’的移情作用,学会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感受大自然的丰富多样性,体悟自然界的生命,体悟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正因为如此,孔子对古代文献典籍的解释在受过现代教育的研究者看来,完全是任意发挥,不管文本的本义,完全没有任何“客观性”。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大概要数他对“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的解释了。可这恰恰表明了孔子对于文献典籍的态度。对文献典籍的学习目的不仅仅在于“客观”掌握它的内容,更在于从中把握我们存在的可能:“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而立也与!”(《阳货?十》)今之教学《诗经》者或许能详其名物训诂,又能进而言其义,然不能“为”,在夫子看来,终是枉然。
    在现代教育影响下,今天人们很少能理解夫子的立场了。在现代教育者和研究者的眼里,《诗经》只是知识对象,而不可能是别的什么;知识的唯一标准是正确,正确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符合。如果把人与他的历史以及历史产生的一切看作的完全对立的,人是认识主体而所有其他的东西都是客体的话,上述看法是理所当然的。可是,如果将人与其人文世界和自然世界视为一体,如中国古人和西方古人的话,上述看法的有效性主张不是无限的。人固然可以把他的周围世界视为认识对象,但事物对我们并非只有成为认识对象这一种可能。如果不把人视为孤立的主体,而视为有机世界的一个有机分子的话,那么万事万物未尝不是就是人自己的种种现实和可能。
    《大戴礼记?哀公问》引孔子曰:“古之为政,爱人为大。不能爱人,不能有其身;不能有其身,不能安土;不能安土,不能乐天;不能乐天,不能成其身。”公曰:“敢问何谓成身?”孔子对曰:“不过乎物。”公曰“敢问君子何贵乎天道也?”孔子对曰:“贵其不已,如日月东西相从而不已也,是天道也;不闭其久,是天道也;无为而物成,是天道也;已成而明,是天道也。”又曰:“仁人不过乎物,孝子不过乎物,是故仁人之事亲也,如事天,事天如事亲,是故孝子成身。”此所以天人合一,成己即所谓成物。作为宇宙万物中最活跃的分子,人自身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世界的完善与否。从古至今,特别是在当今世界,自然界的种种问题都与人有最大的关系,更不用说人类世界的种种问题。既然世界的种种问题取决于人,那么反求诸己,通过改变和提升人自己来改变世界,不是解决人类种种问题和危机唯一可行的道路吗?而这不就是《论语》的基本出发点吗?如果是这样的话,孔子和《论语》就决不仅仅属于过去,也属于现在和未来。《论语》不应该是知识对象,而是成己成物的途径。
    德语“教育”一词为Bildung,出于“培育、成长”的意思。而中文“教育”的“育”字,也有“培育、成长”的意思。人类向来把教育视为自我成长和提高的途径,教育的首要目的是成德。例如在柏拉图那里,体育的目的首先不在强身健体,而在于培养学生勇敢坚忍的德性。然而,在现代教育中,学习和扩充谋生的知识和技能成了压倒一切的任务,虽然没有一个现代教育的代言人完全放弃传统成己成德的教育理念,但基本上是束之高阁,或仅是说说而已,并不实行。而且,在目前流行的教学体制下,成德之教很容易变成知识的传授和灌输。《论语》的教学不但不应该是简单的知识传授,也不应该是流行意义上的道德教育。那实际上是像灌输知识一样的灌输道德戒条,而不是真正的道德教育。真正的道德教育,己古典意义的道德教育其实是人道教化,它不是通过灌输和传授,而是通过生命实践。
    现代教育向《论语》提出了挑战:如何不成为知识的对象而成为学生成德成己的途径。反过来,《论语》也向现代教育提出挑战:如何保持教育传统培养教化人的功能,而不至于蜕变为职业培训。这里涉及的显然不仅仅是在现代教育体制中如何教学《论语》的纯粹方法论问题,而是教育的根本理念问题。这才是《论语》对于现代教育的根本意义之所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