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儒学研究 > 其它 >

诚:儒家心学的奠基性观念 ——试论《中庸》“诚”说(4)

http://www.newdu.com 2017-12-14 未知 杜 霞 参加讨论

    对于这些问题,《中庸》的行文中已给出了回答,“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这便是一个不在理性之内的直观,它不仅“观”(这里用“觉”似乎语言上更恰切)出了人作为“诚之”者的身份,而且也“觉”出了这种身份之伟大神圣,乃是与天道偕行的。在此种意义上再来说性,我们所讲的理性,它的对象是直观所与的,因为只有直观才是“能与”。那也可以得出结论,理性所能得到关于物性、人性的认识只是理性所可能得到的,但却没有穷尽直观之所能。于是我们便可以在这一层来理解或者重新解释康德的“物自身”:它是对物的直观内容的保全;同时我们也便可以在此一层上理解《中庸》为何要在“性”之后更添一“诚”字,这正是出于对人性直观内容的保全。这时我们会发现《中庸》对“人性”的理解并非是要给出一个普遍的理性原则,因为“诚之”作为一种直观的提出,放大了人性的概念,使之不再是一个关于人的本质的表述,而是对人的存在的一种可能性敞现。性不再是对人、物的束缚,而是在诚的显现中被不断领悟,觉察的。所以说“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
    这里又说一个“至诚”,是什么意思呢?在我看来,所谓“至诚”就是对直观之所能的描述,就是天道。虽人不能穷尽天道之诚,但却能尽人之所能显现诚,人之显现的又无非是直观之诚,与天道无异。人对于自己“诚之”者身份的觉察,是体现了对于人之为人的一种自觉担当,但却并不妨碍万物之自为万物的存在。万物或也能显此诚道吧,因为虽然在理性中我们只能有关于物的知识,但万物作为一自为的万物之地位却是理性之人所不能轻易抹杀的。正是人对于一己之诚的觉察,使得人之性与物之性得到一豁然显现,使长久以来幽闭于人的认识领域中的人与物敞亮起来。也正由此我们又开启了理解万物、人性的第二个维度,尽人性而尽物性,是指人与万物通而为一,领悟万物之顿然呈现,有其与人之并立之能力。“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这也就是儒者常讲天地万物一体,民胞物与的情怀。在这第二层意思上我们便可以顺畅的讲出下面一句,人“可以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
    正如前文说的,“诚”是一具有很强情感色彩的概念,《中庸》中确立了它的本体地位,具有了一种对人的当下情感真实不妄的特别强调,而这种当下的真实领悟就是“诚体”的显发,作为人而言就是诚之,尽性。我认为作为“人之道”的诚之,关键在于对“诚”的直觉。子思与孟子之所以作为一系,乃是因为他们的思想中,都引入意识主体,并强调意识主体的落实,子思提出了“诚”;孟子则用“心”来指称。而无论诚也好,心也好,他们都是与人密切相关,是努力挺立人之品格的一种理论构建。而且我们也发现诚、心的提出并不是理论推理所能得到的概念,而是来自于一种儒者对于人之为人的直观,觉悟。那种只有一个理性的原则,即只强调“性”,强调“性自天出”的理论,使得在天之理自是整全无缺却与人无关,而人之性虽自天出却只有一个死理,使人之所立落于外。思孟的理论避免了这种责难,而且使人与物一起得以成立,富有意义。自思孟之后,宋明儒者多强调的心、性、理等概念,都是沿着思孟确立的这样一条路线来诠释儒学的,由此足以见得《中庸》中诚的意义提出的重要性。当然子思与孟子也自有不同,相较之下子思的诚,天道的意味要重一些,而孟子则更加鲜明的提点出人的地位。就我理解而言,似乎子思用诚,更为稳妥的保持了天人之间难以言尽的微妙关系。
    注释:
    [1]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庸章句》
    [2]《大学》
    [3] 参见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 第五章《从性到命——〈中庸〉的性命思想》。其中作者在对“《中庸》下篇成书的时代问题”进行考察时,作出过详细证明。说明《中庸》成书在《孟子》之前,《孟子?离娄上》的中一段是对《中庸》中的复述。
    [4]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庸章句》
    [5]《大学》
    [6]《孟子?公孙丑上》
    [7](美)杜维明著  段智德译《论儒学的宗教性—对〈中庸〉的现代诠释》93页武汉大学出版1999年版
    [8](美)安乐哲、郝大维著 段智德译《中庸新论:哲学与宗教性的诠释》(论文)原载《中国哲学史》2002年第3期
    参考文献:
    1、《中庸》   十三经注疏本   上海古籍出版社
    2、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  齐鲁书社1991年版
    3、(美)杜维明著  段智德译 《论儒学的宗教性——对〈中庸〉的现代诠释》 武汉大学出版1999年版
    4、徐复观著 《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  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
    5、陈满铭著 《中庸思想研究》   文津出版社1989年版
    6、潭宇权著 《中庸哲学研究》   文津出版社1995年版
    7、来可泓著 《大学中庸直解》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8、《牟宗三集》黄克剑、林少敏编 群言出版社1993年版
    9、牟宗三著  《心体与性体》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10、牟宗三著  《中国哲学的特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11、牟宗三著   《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12、(美)安乐哲、郝大维著 段智德译《中庸新论:哲学与宗教性的诠释》(论文)原载《中国哲学史》2002年第3期
    13、姜广辉著 《郭店楚简与〈子思子〉》 《中国哲学》第二十辑
    14、倪梁康 《“康德‘智性直观 ’概念的基本含义”》,《哲学研究》,2001年第10期。
    15、倪梁康 《“智性直观”在东西方思想中的不同命运》人大复印资料《外国哲学》2002年6期
    16、张全新 《子思的诚与孟子的心》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1998年第9期
    17、吴凡明等著  《中庸诚说探析》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01年第4期
    来源:http://www.confuchina.com/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