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和谐状态在时-空中通过各种条件性特征相互关联。但是,两种彼此相关联的和谐状态的本质性特征之间也必须相协。因为,如果本质性特征与条件性特征之间的整合,将没有一种和谐状态能够存在。不同和谐状态的本质性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可能发生在时-空之中,因为时-空之中只有条件性特征。这种相互关系只能源自于非时-空的基础或存在于其中。非时空的基础本身没有特征。也就是说,它是无特征的非存在或无极。假如不同事物的本质性特征之间关系的基础本身是有特征的,那么就得为这个基础与和谐状态找到一个更深的基础以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这必然会导致无穷倒退。因此,必然是无特征的非存在产生有特征的存在。在西方,这一层意思常常用神创的话语来说。但是,如果创世的上帝是有特征的,那么就需要在上帝与所创的和谐状态背后寻找一个更深的基础。如果上帝是无特征的,那么它就很难区别于非存在。儒学的形而上学话语需要这样来说:非存在产生作为和谐状态的确定的存在,同时又无需假设非存在本身有一个需要做更进一步解释的本质。确定性,或者说秩序需要解释,完全的不确定性则不需要。ii 和谐状态的假说需要另一层面的形而上学假说来加以理解。一种和谐状态可从四个方面来理解:(1)和谐的样式或形式;(2)它的组成部分,各部分在和谐状态之外有其独立的存在;(3)它在时-空中的存在位置;(4)由各个组成部分以其特定的样式在特定的时-空处于和谐状态所获得的价值。对和谐样式或形式的分析可以发展儒家关于天(Heaven)或理(Principle)的主题。对和谐状态组成部分(它们各自当然也处于和谐之中)的分析可以发展儒家关于地(Earth)或气(material force)。对和谐状态在时-空中所存在位置的分析可以发展儒家关于变化的主题,以及儒家关于由微观世界、宏观世界及自然(spontaneity)所构成的多重位置样式的主题。对价值的分析则可以发展儒家下面这个想法:和谐是当然状态,而不和谐则是万恶之源。iii 儒学如果涉足这样一些形而上学假说,它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呢?首先,和我们现在所熟悉的儒学相比,它将进入更抽象的话语系统。其次,它将得以用西方哲学争论形而上学问题的语言表达自己主要的形而上学主题与形而上学思想,以便与西方哲学进行更清晰的比较及辩证的争论。第三,它将得以表达自己的深层信托(commitment):宇宙与人类生活有真正的价值。这不同于那些认为现实与价值无关、一切价值不过是人类的投射的形而上学观点。我觉得所有这些变化都是积极的收获。 二、哲学宇宙论 哲学宇宙论不同于形而上学,它和世界性质的关系更加具体,对自然科学的思考与发现更加敏感。人们往往哲学宇宙论和形而上学是连着的。在一些思想家那里,这两个领域的术语是可以的。哲学宇宙论要能够把一切对形成具体的宇宙论有用的科学理论记录下来。宇宙论不应当听从于科学,但是它必须能够记录、反映科学。 儒学传统有大量的宇宙论思想。万物皆在变易之中的假说根源于《易经》,并主导了宋明理学的理气之辨。和道家一样,儒家把和谐看成是一个变化事件,和谐的样式就是变化的样式(如《易经》的六十四卦),和谐的组成部分是各种过程,和谐的存在位置是联接、持续和/或运动,而和谐的价值则是事件的价值。儒家宇宙论同样把天视为秩序或样式之源,而秩序或样式允许各种过程和谐共处。与其说天或理本身是样式,倒不如说天或理让不同的事物通过形式化的样式结合在一起。和谐意味着不同的部分在特定的时空以特定的样式结合在一起,它的价值总是好的。因此,天或理是善的源泉,是人类事务的当然之则。在人类事务中,我们对各种过程实现某种控制。 儒家(及道家)另一个重要的宇宙论主题是自发性(spontaneity)。儒家尽管强调变化与过程,但它并没有过去数个世纪西方科学家所感受兴趣的那种严格的决定论。自发性不仅仅是允许人类将自己的意图加于过程之上,它同时还考虑到了最深层的存在与非存在的关系在过程中的作用。在自发性行动中,人们深入到非存在强大的创生力,并把它置于特定的环境之中。自发性是本质性特征的一个功能,它带来了和谐状态发生其间的条件所没有的新东西。 很显然,过程哲学(process philosophy)有助于儒家发展它的宇宙论话语。用过程哲学创始人怀特海的哲学术语来发展儒学,一些学者已经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iv 我个人以为,怀特海的哲学需要做相当的修正。比如说,祛除上帝观念,在承认实体永恒变化的同时发展出连续性的观念,引入一个可以赋予变化及过程以意义的永恒观念。v 不过这些都属于过程哲学内部的争论。儒学进入这些讨论十分有益,它将由此找到关于变化、当然之则和自发性思想的当代表达。 当代儒学之所以要参与时下关于哲学宇宙论的讨论,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儒学可以通过这样的讨论参与现代科学。当代儒家当然可以成为自然科学家。但问题在于他们怎样把科学同儒家传统的主题联接起来。马克思主义对儒学的一个常见的批评,就是说它是非科学。儒家的经典文本的确与现代科学不可通约。发展出儒学的哲学宇宙论,使它既忠实地反映儒家宇宙论主题与思想,同时又反映合理的科学理论。这样,我们就可以使得儒学与科学相通约。 如果能够延伸到哲学宇宙论,从而将科学话语纳入自身,那么传统儒学无疑会发生变化。这将会减少某些儒家主义者在对现代世界的反感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文主义优越感。这也将使得儒家能够把科学素养视为仁教的必要部分。这些变化都有利于促进儒学。 三、人性论 人性是传统儒学的一个深刻主题。有人说,传统儒学没有形而上学和哲学宇宙论,而人性论是它的首要主题。我已经论证了传统儒学没有形而上学和哲学宇宙论的观点是错误的。“性”或“本质”(nature)这个西方术语意味着一种静态的模式,这与强调变化及过程的东亚哲学不大合拍。另外一个西方术语“经验”(experience)倒是能更好地传达儒家的动态主义。 儒家人性论强调对事物价值——《中庸》所讲的“中”——的基本反应。孔子的“仁”(humaneness)承认人的性格和地位所带来的价值多样性,要求按照不同人各自的真实本质来尊重他。为此,圣人需要有准确的感知力,而准确的感知力需要通过教育来获得。孟子的“四端说”是对事物的圣人式反应的一个例证。依照“四端说”,心灵所具有的四大本能将导致行善。当然,自私或者行为能力的缺乏都会妨碍本能去行善。因此,为了使得人性内在的善心在复杂的公开行动中表现出来,教育和性格培养就显得很有必要。圣人要做到“诚”(sincere)或者“天人合一”(one body with the world),就需要实现各种感知、学识与各种行动之间的和谐。成圣之路要一个人奉献一辈子:孔子只是到了七十岁的时候才说自己达到了圣人之境。 当代的人性概念很大程度上来自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跟儒家的传统思想不太容易连得上。因此,当代儒学需要提出一种既可以与科学相联系,又可以表达传统思想的人性论。我认为,儒学可以与美国实用主义的哲学话语相接合。由查尔斯?S.皮尔士所开创的实用主义假定人根本上是解释者。人类的经验总是某种解释。解释既要把被解释的东西准确地输入进来,又要对被解释的东西做出准确的反应。人们可能解释得好,也可能解释得不好。儒家传统认为,解释要想把世界上有待解释的东西记录下来并对其做出准确的反应,就需要适当的教育。特别要指出的是,我认为儒家将人类经验视为解释的理论应该集中于以下关系到正确对待事物价值的四种方式:(1)想象;(2)判断;(3)理论化;(4)对责任的追求。 有一种关于想象的实用主义理论认为,我们在文化符号系统中发展出来的记号(sign)是用来记录周围环境中那些对我们来说显得重要的东西。比较原始的文化只有非常实用的记号,比如用来区分捕食性动物与猎物的记号、用来区分好的食物与毒药的记号、用来记录那些有助于遮风避雨和安全的东西的记号、用来记录美的东西或令人反感之物的记号,如此等等。人们用一些有差异的符号把这些事物的价值记录下来,因为它们在一个狭义的自利的意义上对人们来说或者是好的、或者是坏的。不过,随着文化的渐趋精致,人们对事物自身所具有的价值提出更多的追问,而且会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把自己的利益理解为能够与环境中重要的东西相联系。想象力提供了观念、符号与记号让我们在有价值的事物之间做出区分。这是儒家思想的一部分,因为儒家主张根据事物的价值特征掌握事物。想象力自身仅仅提供了记号。至于记号所说的与我们相关的事物的价值是否就是事物本身的价值,想象力并没有做出明晰的判断。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