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止而后有定出自《大学》。《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朱子注:“止者,所当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知之,则志有定向。静,谓心不妄动。安,谓所处而安。”知止,就是有明确的人生目标;有定,就是树立坚定的志向。知至善的目标,立坚定的志向,就可以心不妄动,所处而安,不为外界影响所动了。 孟子从另一个角度说这个问题。他说:“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 他认为人的生活有物质的和精神的两个方面,与此相应,人的感官也分为两类。他把耳目等感官叫做小体,把心叫做大体;说耳目感官只会接受物质的刺激,易受物质蒙蔽,而仁义礼智等道德的根源是在心,心的功能是思考。说“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只求满足耳目感官物质需求的是小人,追求满足心的道义需求的是君子。要成为君子,就应该“先立乎其大”,首先作好心性修养。确立了高远的人生理想,就不会为物质生活方面种种影响所干扰,既不为富贵所诱惑,也不为贫贱所动摇,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庄子也说到过大和小的问题。《庄子》开篇就讲“小大之辩”,说北方有一个大海,就是天池。池中有一条叫做鲲的大鱼,宽几千里,没有人知道它有多长。 又有一只鸟,叫做鹏。它的背像泰山,翅膀像天边的云,飞起来,乘风直上九万里的高空,超绝云气,背负青天,飞往南海。蝉和麻雀讥笑说,我们奋力而飞,不过几丈之高就落下来了,只在草丛间飞翔,也就算是顶点了,它是想要飞到哪里去呢?庄子用这个寓言说明,那些眼光短浅,只知孜孜于功名利禄的人,就像蝉和麻雀无法理解大鹏鸟一样,是无法理解至人的远大志向和人生的真正意义的。即所谓“燕雀焉知鸿鹄之志”。而有了远大的志向,就不会斤斤计较于名利等小事,对于挫折困难也能泰然处之,甚至“视丧其足,犹遗土也”,把断了脚看得就像擦掉鞋上沾的泥土一样,以一种豁达的心态面对挫折和逆境。儒家和道家的人生追求有着不同,而在这一点上却是相通的,都认为人首先要有远大的眼光和志向,不能局限于功名利禄,物质享受的追求。 古人这些思想,对于当前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现在常听人说青年经受困难挫折的能力较差,而青年中较为普遍的心态是感到迷惘,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没有理想目标,不能知止,自然也就不能有定,易于动摇失衡,难以经受困难挫折了。还可以看到,许多人在未进大学时,他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一定要考上大学。在这一目标支持下 ,他能忍受种种痛苦,作出种种牺牲,去克服困难。但一旦进入高校,他却失去了目标;没有了目标,于是也就失去了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和力量。可见“先立乎其大”对于在困难挫折面前保持健康心态是极其重要的。 2003年12月23日 2003年12月24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