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儒学研究 > 其它 >

王船山《论语》诠释中的气质人性论

http://www.newdu.com 2017-12-14 《中国哲学史》2003年第 陈  来 参加讨论

    船山《读四书大全说》中,关于《论语集注大全》的批读,所占的篇幅大于其他三种。不过,与对《大学》《中庸》的深度解读和细部诠释、以及全而不遗的批读方式相比,船山对《论语集注大全》的批读在某种意义上是蜻蜓点水式的。《论语》二十篇,每篇二三十章,而船山多只留意其中若干章中的问题,故比起《大学》《中庸》说,这些对《论语集注大全》的思考,可谓粗而不细。但另一方面,就其批读所阐发的内容而言,则所涉及的范围又要比《大学》《中庸》来得广泛,涉及到《大学》《中庸》二书中所未涉及的重大哲学问题,更能彰显出船山在哲学上的基本立场。论文将从船山以理气为间架的论述语境入手,在其《论语》诠释的具体脉络中,深入其中宋明道学所注重的气质之性问题,以深入了解船山在其《论语》批读中所表达的哲学思想的特质。
    一、质以函气,气以函理
    船山对气质之性的问题最为留意,讨论颇多。气质之性的问题,既是人性论的问题,又直接关联着理气论,可以说它是理气论的延伸,甚至是理气论的一个部分。
    《论语》雍也篇伯牛有疾章有“命矣夫”,大全在朱子集注下引朱子语:“有生之初,气禀有一定而不可移者,孟子所谓莫之致而至者也。”①船山则认为,“气禀定于有生之初,则定于有生之初者亦气禀耳,而岂命哉!”②这是不同意朱子用气禀来解释“命”。接着船山又提出:“先儒言有气禀之性。性凝于人,可以气禀言;命行于天,不可以气禀言也。”这是说,气禀之性这个说法是可以成立的,但气禀之命的提法就不能成立了。因为气禀是指人身而言,性是禀气成形后事,所以性与气禀有关,可以气禀言。而命是天地间大化流行,是禀气成形以前的事,所以命与气禀无关,命不可以气禀言。“性凝于人”是说“性”是天理在人身所凝结的形态,以说明天理与人性之间的一贯性。
    在《论语》阳货篇论性相近章,朱子集注说:“此所谓性,兼气质而言也。气质之性,固有美恶之不同矣。”又引程子曰:“此言气质之性,非言性之本也。若言其本,则性即是理,理无不善,孟子之言性善是也,何相近之有哉?”①程朱都主张,在性即理的意义上,人性并无不同,不能说相近;只有在气质之性的意义上,人的气质之性各个差别,才能说相近。船山认为,程子创说气质之性,“遂疑人有两性在”,他是反对人有两性的,反对性二元论:
    所谓气质之性,犹言气质中之性也。质是人之形质,范围著者(这)生理在内;形质之内,则气充之。而
    盈天地间,人身以内、人身以外,无非气者,故亦无非理者。理行乎气之中,而与气为主持分剂者也。故
    质以函气,而气以函理。质以函气,故一人有一人之生;气以函理,故一人有一人之性也。若当其未函
    时,则且是天地之理气,盖未有人者是也。乃其既有质以居气,而气必有理。自人言之,则一人之生,一
    人之性;而其为天之流行者,初不以人故阻隔,而非复天有。是气质中之性,依然一本然之性也。②
    在他看来,气质之性的概念,不应当指人性的一种内涵、一种倾向,而是指人性与气质的内在关系。本来在宋明理学里“气质之性”的概念与“天地之性”(或本然之性或义理之性)的概念相对,是注重强调人性中代表气质作用的一面,以说明人的情欲的宇宙论根源。船山则认为,气质之性,就如同其字面的意义一样,应(在存在的意义上)指一定气质的性,而不是(在价值的意义上)代表气质作用的人性。在这里,气质两字加在性的前面的意义,是说这个性不是脱离气质独立自存的性,而是依赖于气质、作为气质自身的属性、规定、条理的性。在具体的阐发方面,船山提出,从宇宙论来说,天地之气充塞于两间,而理行乎气之中,这里的行不是指理作为另一实体行于气中,而是指理作用于气中,这种作用就是“与气为主持分剂”,也就是调节之、条理之。就理和气的结合关系来说,两者是永不分离的;有气,必有理在其中;有理,必有气为之体。天地之气不断聚合为有形之质,形质中充满了气,船山称作质以函气,这里的“函”特指成形后的体质与气的关系,形质是气构成的,故说质以函气。质包涵着气,这里的气是指构成形质的气,而气又总是包涵着理的,故又说气以函理。气以函理的理就是此形质的性了。“若当其未函时,则且是天地之理气”,在气没有聚合成为形质时,就谈不到函了,这时的理气不是已聚之气、已凝之理,而是两间中大化流行的理气。对船山来说,流行的天地之理气,与聚凝的人物之理气,两者的区别是很重要的。
    以上的说法是比较清楚的,可以说也是与朱子学理气观的宇宙论构成论相一致的。但另外一些说法,就似乎不是很清楚了。按照解释的脉络说,这里是针对“性相近”之说,因此,说“质以函气,故一人有一人之生;气以函理,故一人有一人之性”,应该是说,既然质以函气,则不同的个体形质所函的气有所不同,从而每人都有其特殊的生命体质;又由于不同个体形质所函的气有所不同,所以这些气中所函的理也有所不同,也就是气质中之性相近而不同。这个说法在朱子学里叫作“气异而理异”,这样就说明了孔子的“性相近”的思想。可是,船山在这段的最后却说“是气质中之性,依然一本然之性也”,以反对朱子学把本然之性与气质之性区别开来的做法,而这似乎是说,气质之性不受气质的影响,与本然之性相同。这种说法在朱子学中叫作“理同而气异”,可是,这样一来,又怎么能论证性相近之说呢?船山最后的推
    理也不清楚,照其最后几句所说,当形质已成之后,质以函气,气以函理,一人一生,一人一性;而那些未聚的理气仍只是天地流行之理气,并不受已聚成形的形质所影响。从这里如何推出“是气质中之性,依然一本然之性也”的结论?船山所用的“本然之性”的概念与朱子学是同是异?气质中之理当然是来自天地之理,但假如气质中之理与天地之理全同,那它就不受特定气质所影响,又如何说明性是相近而不是相同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