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涛 “和”,一个人人都喜欢的汉字。民以食为天,“禾”字旁一个“口”,当农业收成好了,口中有粮吃了,人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有了保障,这是和最起码的前提了。孟子说“食、色,性也”,人生莫过于食、色二欲了。食乃维持生命,色乃繁衍生命,此二欲为实欲,适可而止,不能贪著,否则失去平和,反而有害健康。除实欲外,人还有虚欲,只能随缘而得,不可强求。人生如戏,知足常乐,同样不能执着,否则有害健康。 人生如戏,知足常乐 心态决定一切,一个平和的心态可以使人在生活中变得充实,在工作中变得自信,在情感中变得清醒。好的心态能提升人们的幸福感。那么如何才能保持平和的心态呢?一、热爱生活:生活包括人的生存和发展以及进行的各种活动。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总是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能带给他人一种生活的快乐和希望。此外,淡泊名利,随遇而安,千方百计创造“乐”的心境,保持愉悦的生活态度,也是使心态平和的一种途径。二、学会幽默:幽默风趣的言行不仅可以给人带来欢乐的情绪,而且能缓解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使烦恼化为欢畅,让痛苦变为愉快,将尴尬转为融洽。 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许多人的欲望都是膨胀的、没有止境的,人们很容易迷失自我,从而体会不到人生的幸福。此时我们需要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从某种意义上说,平和的心态就是人生幸福的源泉。 平和的心态就是人生幸福的源泉 平和,是大化于无形的暗香。王安石在《梅花》中写道: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梅,唯有暗香来。暗香无色,却沁人心脾,平和无形,却包纳大千。以“理性平和”之根本为切入点,追本溯源,寻求儒学理性平和之成分,以兹对当今理性平和心态有所借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雏鹰因经历了风雨的磨砺,才拥有了翱翔蓝天的力量;河蚌因忍受了沙石的磨砺,才孕育出了闪耀晶莹的珍珠;一个人,只有在经历了挫折与苦难的洗礼之后,才能铸就辉煌的一生。心性平和,为人处事不刻意强求,不逆天道而行,对事情和社会的判断上,心性平坦。 平和是待人处事的一种态度,也是做人的一种美德。宽容是平和的外观。平和的人,厚德载物,雅量容人,推功揽过,能屈能伸。“原谅失败者之心,注意成功者之路”,处事方圆得体,待人宽严得宜。“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以客观的说法来看,恰恰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即融入人类所生存的自然环境,以天地万物的本相和规则去生活,不是一味强调征服和超越。 宽容是平和的外观 平和,不仅是一种优良的品性,更是一种处世智慧。性格平和的人,一切都看得开,对名利地位、荣辱得失,都能坦然处之。他们总是心无旁鹜地专注于自己的事业,即使遇到挫折和不幸,也能一如既往地执著向前。平和,既是一种优良的品性,更是一种处世智慧。中国古代思想史上,“道”一直被人们视为是对认识客观世界最高境界的象征,以后又延伸到各个方面。历史在不断发展,时代与科技在不断进步,但人们对无限变化着的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把握总是有限的。“道”在词义上的共识是“觉与悟”,以大彻大悟为得道,而对其内涵的最高境界依然没有确切的阐述。所以,对“道”的认识还须从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去探本寻源。 人也喜爱平和。因为,人只有在平和时才可亲可爱;人只有在平和的心态下,周围的世界才是快乐而美丽的。天地间和人世间的万物,都不可缺少平和之气。古人云:“人心本能定静,本自泰然,怎能会有病?惟有遇财货则思争夺,遇功名就想排挤,遇权势就想攀附,遇小仇就想报复,遇患难就想推避……虽在外表有所养,终不能胜过心中所扰,焉能不病乎?”由此可见,只有心境平和,才能身心俱健。人的身体健康,离不开精神与肉体之间的调和、血脉与真气之间的调和、劳作与休闲之间的调和。此外,与人交往时应不失谦和,自己独处时应不失平和。 吾日三省吾身 儒家“慎独”思想强调的是道德自律,它与青少年的网络道德自律教育空前一致,具有一定的内在契合性。人之初,性本善。贵自律,性不迁。寿而康,紧相连。以温、良、恭、俭、让待人处事心态坦然,不苟且违心贪图一时之便而丧失本性,待他律来纠正,甚至于制裁。自律与他律,有天渊之别,极应重视见微知著。廉洁自律康而寿。"自律",顾名思义,就是自我约束,使自己不违章犯科,不越雷池半步。古往今来,严格自律者,不胜枚举。 “吾日三省吾身”是《论语》中的一句话。意思是我每天都从三个方面反省自己。反省的内容有如下三点:一、是否有答应别人尽力却敷衍没做的事情?二、是否做了对他人缺乏诚意的事情?三、是否向他们散布了自己没有证实的事情?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