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凌俊峰 孔子云:“诵诗读书,与古人居;读书诵诗,与古人谋。” 与古人居(资料图 图源网络) 这段话出自《孔子集语》卷一,引用自《意林一》尸子。我们之道儒家学派是信而好古的,这是我们思考儒家学派的最基本立场。在古代经典中,记录了无数前贤往圣的言行,其中充满了无穷的道理和人生智慧。尤其是以中国古代儒家经典来说,即使其形成与来临不是一天两天的过程,但是经过了多年的传播与流传,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认同,奠定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与思想价值取向,成为我们大多数人都认同的道理。 站在这样的一个立场和出发点,我们再来思考儒家学派“尚古”的情结,是如何而来的。就是向古人来学习经验,求取智慧,帮助我们解决现实生活中所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困难与疑惑,帮助我们更好的解决现实问题,服务于我们的人生。 当然,这样一句话,还显得比较简单了。具体该如何做呢?我们认为应该有下面几种方法,供读者参考: 读圣贤书(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一、读圣贤书,一门深入 首先来说读圣贤书。这就是中国古代为主流的一种教育方式,以儒家经典为主,《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是所谓的儒家四书。这些是初步的经典,在此之上,如果有更高的追求,那就应该去读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读书之法,讲求先熟悉经典,再追求理解,学思并重,不可以偏废。当然,当我们遇到许多问题的时候,一时半会的确解决不了,我们也不必思之过甚,要放在心中,慢慢地求解答。 再说一门深入。中国古代思想、学术、宗教,有“诸子百家”的说法,当然,大要言之,对今天的我们的修身为人影响较大的是儒家思想、道家与道教思想、佛教思想,其它的一些学派,有如法家、农家、墨家,也有很多可以取用的地方,但是伴随着学术的发展,很多精华已经被其它学派所吸收窃取,其意义就不能与三教相比。 三教内部,也有更多的学术路径,也互相争论,有互相批驳、吸取长处的地方。初读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如果都泛泛点到,无一深入,容易引起思想混乱。所以最好的结果,就是以自己才性与兴趣所近,专研一个领域,并由此展开。这样才是真正的求学门径。 身份代入(资料图 图源网络) 二、身份代入,体贴生命 知行关系是中国古代学者、士人喜欢参考的一个问题。《尚书·说命》篇里就常常说:“知之非艰,行之惟艰。”我们也常常感慨,大道理我们都懂,但是好多事我们做不到。遇到事的时候,还是不知道怎么处理。包括笔者也不能免除这种烦恼,这就指出了读史的重要性。古人说“经史合参”,要通过历史,来代入自己的身份,寻找自己应该处理问题的方案。 中国历史有自己相对成熟与完善的系统,即以人物为核心,分门别类地去记述各种各样的人物,他们有不同的理想,才情思致。我们可以试图去从历史中找到自己愿意追求的人物,去向他们学习他们的理想,处世方式,思考问题的方式,并渐渐向他们靠近。 一代名臣曾国藩曾经说:“刚日读经,柔日读史”,其实背后有很深刻的道理。读书是用来调整自己的情绪的。在心情好的时候,多读蕴含着光明、道理的经书,从而对其中的道理坚信不移,越发精进。 多读史书中的精彩故事(资料图 图源网络) 心情不好的时候,多读史书中的精彩故事,一则可以排解自己的心情,二则可以从历史的残酷中产生一种戒惧之心,从而再次获得前进的力量。这就是读书的养心妙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