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儒学研究 > 其它 >

儒家精神是中国文化的主干

http://www.newdu.com 2017-12-15 成都日报 本报记者 孟蔚红 参加讨论

    采访手记(2011年8月27日 成都)
    康震教授上成都金沙讲坛是周六上午十点,地点是在金沙博物馆里的金沙剧场。说实话,记者赶去的路上还一直担心,金沙剧场今天会不会坐不满?
    很快,记者发现担心完全是多余的,提着包的女性,步履蹒跚的老者,拿着笔记本的青年,有的乘公交车,有的自驾车,有的步行,络绎不绝地赶来。9点50分左右,金沙剧场旁的停车场停满了车,人们面色兴奋地穿过两侧布满金沙讲坛名师演讲照片和介绍的过道,走进剧场。
    9点55分,剧场里坐满了听众,主持人张超请大家把手机调至静音状态,场内安静下来,坐在记者旁边的一位女生熟练地从坐位背后抽出一张宽宽大大的垫子,上面印有金沙讲坛标志原来每个坐位背后都放了同样的垫子,听众记笔记时可以垫在下面,形成一个平整的小桌板。
    10点整,康震教授走上讲坛,他似乎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高大,但他张口讲话时,在场所有人都在一个瞬间进入了他的磁场。那个在央视百家讲坛上徜徉在唐宋诗词里的康震老师,在成都金沙讲坛上,把几百名听众又带到了古典的境界中。
    时间已过中午12点,听众还兴趣盎然地提问,其中坐在第一排的一个大学生模样的男生提了一个有些刁钻的问题,康老师说,厉害啊,问题全在尖端的点子上。
    散场了,听众渐渐离去,康老师坐到了工作席旁的坐位上,又有几个年长的听众围住他,问他下一步还会在央视讲什么?他的讲座影像资料可以在哪里买到?是不是下午还要到杜甫草堂再讲一场?
    我发现,康老师讲完后,脸上的兴奋神色一直没有平静下来,他说过,他来过成都很多次,但多数是路过,下飞机就直奔李白故乡江油。这一次,他在成都做了深度的停留,一天讲了两场。
    也许,他常常讲到的杜甫李白苏东坡,都和这座城市有些联系,在一千多年以后的这里,在听众的神情和讲坛的氛围里,他,还有成都金沙讲坛的听众,都能产生一种穿越之感。
    本期嘉宾
    康震,1970年3月生。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人。文学博士。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2006年后,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苏轼》《李清照》等,深受观众喜爱。
    演讲实录
    孔子老庄,三种态度
    今天要讲的题目是古典诗词与儒家智慧。我们还是从中国文化的重要源头说起。说到此,我们无法绕过三个人:老子、孔子和庄子。简言之,春秋战国是中国思想的轴心时代,我们现在很多思想观念都是在那个时代流传下来的,后代很难再出超越他们的天才思想家。为什么?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它是一个巨大的乱世,人人都面临一个问题在乱世里如何生存?乱世里如何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我们如何治国?要回答这些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先看老子的回答:知其不可为,则弱为之;孔子的回答:知其不可为,而强为之。庄子的回答:知其不可为,而不为之。
    我觉得,一个真正的思想家和理想主观主义者是不能够为现实而放弃自己原则的,老子这一套挺好,知其不可为而弱为之,你平时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用得着。而庄子,知其不可为而不为之,他可以跳出来调节一下,别较真,命重要。但你就没想过吗?为什么全世界都说,你们中国有个孔子?孔子在中国文化史上,是可以和柏拉图,包括跟耶稣,还有其他宗教领袖相提并论的人。有一个孔子才说明,这个民族是一个有理想的文明的民族,不是一个阴谋诡计的民族。孔子的重大意义,是给我们确定了一个基本的立身原则。原则确定了之后,有时为了把事儿办得更顺溜一点,用点老子的诱敌深入,但一个人的脊梁骨应该是孔子。后来孟子发展了他的学说,就有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你们注意没有?凡是在中国文化史上数得着的那些大师们,他们的思想和个性都特别鲜明,从未改变过。下面说说和四川有关系的人,李白和杜甫,看看他们的内心深处的文化品格。
    儒家之“威武不能屈”,看李白
    在李白这儿,“威武不能屈”这一点体现得尤其充分。李白最有亮色的一点,就是威武不能屈。他见了唐玄宗,起码得保持谦虚吧。可是李白不,他认为咱俩都姓李嘛,你只不过生下来是太子的位子,而我不是而已。再说你是世俗世界的领袖,在文学圈里我也是老大啊。对李白来讲,跟王公将相,跟皇帝打交道的时候,心态是平等的。只有大唐才能容纳这样的天才,李白你随便说,你爱发牢骚就尽情地发,我自当没听见,你说得越多我越不吭声。当时李白见唐玄宗的时候,唐玄宗已经做了28年的皇帝,正是如日中天的时候,对李白来讲,呆在皇上身边是祖坟冒青烟的事情,可是李白没有这样做。这种事情在唐代才能发生。这就是大唐。这就是李白。这就是所谓“威武不能屈”。
    儒家之“贫贱不能移”,看杜甫
    贫贱不能移,杜甫是最好的例子。安史之乱爆发了,长安洛阳沦陷,被扣了一年后,杜甫跑了,杜甫是个忠臣,他要去找流亡政府。后来杜甫又回到长安,两年多过去了,他不知道家里人的死活,家里人也不知道他的死活,皇帝给他放了一个长假。八百里路,一步一步走回去,一进家门的场景最小的儿子饿死了。杜甫这样的人,父亲也是做了官,像这样的人家都有人饿死!
    在动荡的岁月里,好不容易团聚了,还是觉得不真实。一个村子一个村子的人消失了,一个城市一个城市的人遭到屠杀,活命成了唯一的标准。但是“贫贱不能移”,杜甫在这样的情况下,依然对家,对家人有如此强烈的深情。这种深情的来源是他对国家的忠诚,一般人就说,我还要这个家干什么?我走了,不管了,也很正常,可对杜甫来说不是。即便在安史之乱,社会整体的道德水准急剧下降,但是只要有杜甫的诗歌在,我们中国文化的灯就亮着,我们此时此刻面对一千多年前唐代这段历史,只要有杜甫的诗歌在,我们就可以骄傲地面对世界。所以我们说杜甫是诗圣!孟子说,先照顾好自己的孩子,有余力的时候再照顾别人的孩子,这是有前提的。可在杜甫这儿,这前提都可以不要,这是强大的力量,儒家在充分自觉的时候产生的一种力量,接近宗教。杜甫太苦了,我们有点不忍心仅仅这样讲述杜甫,尤其在成都这个安逸的地方,我们还是要讲点比较好的,就是还有的一句话叫“富贵不能淫”“穷则独善其身”。如果你不得志的时候,你调整好自己。
    儒家之“穷则独善其身”,看苏轼
    这就要说到四川,不,应该是我们中国文学史上另一个重要人物,苏东坡,他真是四川人的骄傲!
    苏东坡是一个非常高端的人物,这种高端一般人很难想象。首先苏轼这个人很善于参加“高考”,那一年苏东坡考了全国第二,其实本来是第一的,都怪欧阳修。苏轼和苏辙都是考试天才,所以他们一开始起点就非常高。苏轼前后在八个州郡做过首席长官,什么杭州、徐州、定州……我反正数不下八个,他有非常丰富的在地方做长官的经验,做过兵部尚书,很高端了!一个人在很高端的时候突然摔在地上,是什么感受?苏轼体会到了,他是如何化解的?他是如何做到“富贵不能淫”“穷则独善其身”的?他是一个天才,他的天赋我们无法企及,但是天才安慰自己的方式我们可以学习。
    苏轼遭遇贬谪的经历非常独特,我打个比方,他本来在定州做官,在石家庄做官,一贬再贬贬到温州,还没到温州,又贬到海南岛。连下五道贬谪。苏轼当时年龄很大了,所有人都明白,朝廷是要把他置于死地了。那是900多年前的海南岛啊,没有农业,语言又不通,天气又炎热。苏轼想,你们不想让我活,我就要活个样子给你看。
    一个人在巅峰阶段,周围有很多人事在支撑你,当你跌到谷底,怎么支撑自己呢?有很多办法。苏轼特别喜欢给自己写一些小故事,安慰自己,他编了一个故事,说一只蚂蚁出去办事儿,走在路上,不知道哪个遭天杀的泼了一盆水,蚂蚁困在水里出不来,觉得快要完蛋了,这时有一片树叶回家了,蚂蚁爬上了树叶。苏轼说我现在就是这只蚂蚁啊,海南岛不就是这样的小树叶吗?苏轼还给朋友写信,说我根本就没考中过进士,我只是退休了,现在是没事儿干了,天天在这后花园里头,弄上一口破锅做饭,特别好。
    我们生活中做出一点小成绩,恨不得全世界都知道,别人要否定你的成绩,你让他死的心都有。而你自己要否定你自己,特别是深更半夜时否定自己,当你的人生变成零下,而你还要让你的体温保持36.7摄氏度,这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所以凡是伟大而杰出之人,都有一个特点,始终很清醒地面对36.7摄氏度。苏轼的诗词非常真诚地展示出一个人的胸怀,能够慰藉我们的心灵,告诉我们一个人遭遇挫折时,怎么才能“穷则独善其身”。
    中国的文化,主干是儒家的文化,知其不可为而强为之,辅之以佛和道文化,这构建了中国人和中国社会健康的结构,使我们这个民族走过漫长的几千年,依然保持着相对完整的文化地理、文化心理和文化成果,这的确能够成为未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坚实的基础。
    互动
    问:如果韩寒和郭敬明在唐宋的话会受到什么样的待遇呢?
    答:肯定会卖很好的价钱。(全场大笑)
    问:您认为会卖到什么样的价钱?
    答:(停顿片刻)要不我今晚回去打个电话问问他们得了。(全场大笑)
    问:请问您今年和明年会不会在“百家讲坛”做新的讲座内容?
    答:有,我前段时候讲王安石,已经录制完了,大概年底播。这段时间要做一些准备资料,年底录制讲“三苏”。
    问:康老师,1919年的新文化运动,当时中国最先进的知识分子很反对以儒家为首的封建文化,在21世纪的今天又非常推崇儒家文化,为什么?现在讲国学的意义在哪里?
    答:好问题,有学问,问的全是高端点子上的问题。这其实有一个很值得注意的现象,首先,无论当时李大钊还是陈独秀还是胡适,他们本人的成长史可能就是一部国学的培养史。但在当时有两个重要的主题,第一是要启蒙,启的是什么蒙?科技文明,工业文明,大家希望通过西方的技艺改变中国落后的局面。还有一个任务是要救亡,在这个时候要倡导新的国家的体制,那时候反对君主立宪,就要甩掉沉重的包袱,要攻其一点,我就说你是坏,因为当时儒家的传统文化已经深深浸入到中国人的内心,形成了桎梏。要让每个中国人心中能够有自由平等博爱的观念。当然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当时的做法可能很激进,但历史不能假设,尤其是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那是符合当时历史需要的,所以当时否定儒家文化,打倒孔家店,甚至有人主张取消汉字改用拼音,取消姓氏。
    至于现在,经济发展了,社会越来越文明了,我们要正视传统文化,但也不应该一揽子全拿来。说实在话,农业文明时期产生的思想观念,和在工业文明和信息时代基础上产生的思想观念是有很大区别的。有些基本的观念是可以存在的,比方说仁者爱人,但有些观念就不行,比如说《三字经》里的“昔孟母,择邻处”,现在看恐怕不适应了,你搬家也没这本钱啊。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