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下午,第18期衢州人文大讲堂开讲,由浙江大学教授、衢州人董平主讲《儒家思想中的秩序与和谐》。“回到家乡的感觉真好。”董教授的第一句话就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他说,“衢州是我的老家,我经常跟人家介绍衢州,说我们衢州是孔夫子的第二故乡,也因为如此,我作为一个衢州人是感到自豪的。” 董教授围绕“儒家思想”、“秩序”、“和谐”三个关键词,在演讲中深入浅出、旁征博引,把深奥的哲学问题讲得通俗明白。在此摘录部分演讲内容,以飨读者。 向幼儿园小朋友学习秩序 讲到儒学,一定会讲到孔子。孔子生活在2400多年前,他所处的是一个没有秩序的时代,是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在混乱的社会状态之中,人能否实现他作为人的存在价值?按孔子的说法,这是不可以的,因为他们所处的时代太混乱了,所以他出去14年周游列国。为什么要出去?我给他4个字:寻求秩序。 什么叫做秩序?到幼儿园看看就可以得到启发。比如说大家玩得起劲,老师说孩子们把队伍排整齐,他们会非常有秩序地把队伍排好。通常情况下,个子最矮的在最前面,个子最高的在最后面。孩子的个子有高有低,老师说把队伍排整齐,并没有叫个子高的蹲下来,跟个子矮的一样高。 秩序本身必然体现差别性,秩序是对差别性的重新排列。有秩序不仅仅是外观很美,只有在有秩序的情况下,个子矮的在前面,个子高的在后面,任何一个都不会挡住前面的视线。在这样秩序重新规范的结果下,每一个个体都可以自由地、充分地发挥它本身的作用和功能。基于秩序前提的这样一种功能的发挥,实际上就是和谐。 人间秩序依“天道”而建 古人觉得一个社会要使它良好地运行,必须要有一种制度,这种制度所建立的原则是什么?就是“天道”两个字。 在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在根本上就是一种生活事实,人的活动不和天的运动相符合,是不可能达到生产目的的,也就不能使自己的生命延续下去。观天的过程中发现了自然的伟大,同时也领会到人本身的伟大。今天我们知道有四季,可古人一开始并不知道季节。春天播种,冬天死亡,但死亡并不意味着生命的终结,到了春天又开始生了。这样规整的自然秩序,哪一个现象只会在哪一个季节出现是一定的。古人把握物候变化,不仅仅了解天的自然运动,还演绎出某种观念,通过自然秩序的把握来实现人本身的生产目的。 人观了“天道”,领会到自然秩序以后,试图要把握这个自然秩序,并且把这种自然秩序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当中,使人类社会也能显现出像自然秩序一样的美好。 自然界万物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命法则,能够独立地完成它的生命。这是整个自然界的和谐。当人被这个社会建构起来以后,一定要建立起一种秩序。这种秩序的建立必须以一种最高原则来作为榜样,或者作为建立的基础。正是这种观念之下,“天道”被看作人间秩序得以建立的最根本原则。 “礼”是天地自然秩序的模仿 如何来建立这样一种秩序呢?人生活的社会制度在儒家那里就是“礼”。儒家讲的这个“礼”,原来就是社会制度。“礼”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它是有等级的。“礼”作为一种有等级的社会制度,按儒家本来观点,是天地自然秩序的一种模仿。 既然天地有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万物跟它联系,不同的现象呈现给我们,那么当制度建立起来后就一定要体现一种等级。有等级是不是就一定意味着不平等?没发现哪种政治结构在形式上是没有等级的。等级是一种制度的外观、形式。平等是一种价值,可通过很多不同的形式来体现,两者完全是两个东西。 社会当中人太多了,如何与人交往,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身份,每一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地位,在自己的地位上发挥自己的才能,履行自己的职责,同时获得他应该有的报酬。这就是礼这个制度建立的本意。如果大家都能这样,这就是和谐。和谐是秩序的产物,没有秩序就没有和谐。 礼作为社会的一种制度,是以“天道”作为自己效法榜样的。正因为礼本身所效仿的对象是天道,是具有神圣性的,或者干脆作为一种人间的秩序,它原来就是天道秩序的人间化,按礼的教导去做,按礼的样子去生活,这本身就是神圣的。 这样一种秩序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动,最后解体了,孔子就是生活在这样的时代,他就着急,因为原来很好,在这样的一种社会状况中,如何实现人作为人的价值,这就是孔子很焦心的一个问题。 我们心中都有“仁”的种子 孔子想的“人”很伟大,人者天地之心,外面秩序没有了,人还要不要活?要活,还要活得更好。每个人都有“仁”。宋朝有个人解释挺有意思,“仁”就是杏仁的仁,就是种子,有这个种子才能生、才能长。因为是种子放到土地里,只要时机恰当,进行浇水,一定会生,一定会发。我们心中的那个“仁”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种子,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成为圣人的种子,我们要好好地养护它,不要去扼杀它,这是我们每个人自我修养的功夫。按孔子的观点,只要每个人把仁这个种子养好了,天德天理就在了,一个人只要时时能想到生命是有神圣性的,我内心是有天道的内在的人,他在社会上能杀人越货吗?每个人只要意识到仁的存在,只要把它充分显现出来,我们在生活当中去实践,尽管社会生活当中,秩序不存在了,实际上以礼为代表的人文秩序会不会回归到一个人身上?这是自然而然的事。 社会生活当中,如果每一个人都这样子去做,对全社会来说,它所代表着的不仅仅是礼这个秩序的回归,而且是全社会道德的重新回归。 儒家关于和谐的观点 儒家关于和谐的观点,由外往内说,第一层次是天地之间的和谐,在儒学思想中非常重要,是自然而然的,本身就是榜样;第二层次是人和社会的和谐,社会制度所协调的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人只能生活在人的群体当中,必须生活在人与人之间,通过“礼”来协调,“礼”不仅仅是社会制度,同时也是人在社会当中生活的一种行为规范;第三层次,人和自我的和谐,这在我看来更为重要,每一个人除了他公开的社会生活,还有不公开的生活,每个人有活动的时候,也有安静的时候,有和人在一起的时候,也有独处的时候。每个人做一件事情,做得好还是不好,是尽心去做还是敷衍了事,做的事情是好的还是不好的,人家可能都不知道,自己是知道得很清楚的。他要求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经过一个自我反思。 反思是自己对自己的思想、语言、行为各方面的一种判断,或者说审查,审查者是谁?是你自己,判断者是谁?内心的“仁”。反思也是使我们自己的内心的仁显现出来的有效方式。诚是反思之后呈现出来的一种结果、状态。如果都符合“仁”,那么所获得的快乐,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 反思不仅仅是重要的修身手段,同时也是保护自我和自我的和谐的必要手段,甚至是惟一手段。儒学特别提出“慎独”之说,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你做事也要小心,不能违背天良。背后敢这样做,谁能保证你人前一定不这么做。“慎独”也是实现自我身心和谐的重要手段。 总结 1、社会生活是需要秩 序的,只有在有秩序的生活当中,社会才能实现和谐这个根本价值。和谐是秩序的一个必然结果,也只有在有秩序的社会生活当中,人才有可能实现作为社会人的存在价值。 2、我们所生活其中的 全部宇宙以及所显现出来的宇宙生命,本身是和谐的,天地自身就是和谐典范,正因为天地本身是通过秩序化来显现这个和谐,所以天地秩序的抽象会成为人道的最高法则。 3、基于这条人道的最 高法则,我们可建立起人在社会生活中的秩序规范,就是制度。制度本身就是为了实现秩序的。 4、基于这样的一种 秩序规范,社会的生活才有可能在整体上实现和谐的价值,而基于这一点,一个个自我秩序的实现,自我神圣秩序的自觉就变得非常重要。这是儒家讲身心修养的基础和最终目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