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人们唱着花灯调,跳的却是哈尼族舞蹈,两个民族特色鲜明的艺术形式如此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哈尼族舞蹈舒缓、柔美、古朴,花灯调欢快、活泼。这种民族文化的完美融合,就是元江县武山村人的独特民间舞蹈——武山舞。 武山舞由来 武山属于东峨镇农场田村委会,在明末清初时这里曾是一条通往滇南的官道,不仅吸引了很多南来北往的客商,也吸引了不同民族的到来。据记载,元江县境内长期以来有腊鲁颇支系繁衍生息。武山村因唐、宋、元时期有“喇乌”人居住而得名,清朝时期至新中国成立之初被称作“老雾山”,文革时期又被称为武山,并沿用至今。 武山有着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山上的汉族和哈尼族杂居在一起,每逢节日或是空闲时,在武山居住的汉族都会在他们所搭的戏台上唱唱花灯,跳跳舞,也会推着车灯唱一些“老调子”,这些老调子大多都是根据一些神话故事和历史事件填的词。而哈尼族却有着不一样的文化背景,他们面对变化无常的自然环境,而自身又无法抗拒和掌握自然界的各种变化和灾难,就企盼能有一种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神来主宰自然界,以期借助神灵,能够风调雨顺,于是,他们就创作了一些民族风格浓郁的舞蹈来表现哈尼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随着历史的推进,在汉族文化和哈尼族文化的逐渐融合中,经过大家丰富的想像和艺术夸张,逐渐演化成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舞蹈现象——唱花灯的曲调跳哈尼族的舞。 重现武山舞 随着武山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对群众文化艺术的需求也逐渐提升,这里的人想到了要复原传统武山舞。于是,武山文艺队的队员们开始聚在一起,回忆儿时记忆中传统的哈尼族舞蹈和曲调。经过老艺人们的回忆,文艺队基本复原了当时舞蹈的形式,文艺队的队员们也开始了对原来风俗习惯的延续。复原下来的传统武山舞,是根据民间艺人丁开仁等的记忆编排的。汉族花灯和哈尼族舞蹈的古老元素都包涵在其中——有根据花灯调改编的音乐,哈尼传统乐器的演绎和哈尼族民间舞蹈最原始的内涵。 如今的武山舞具有舒缓、柔美的特点,自然流露了哈尼族群众上工、劳作等自然形态。舞蹈有的与音乐紧密结合,有的直接用最原始的表现方式演义,动作古朴、细腻,内容常与古老的传说有关,但也加入了新的内容,例如,歌颂美好的生活、民族融合及环境发生的变化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