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尊儒术以后,儒生的地位越来越高,皇帝从小也受儒家教育。第一个完全在儒家思想熏陶下成长起来的皇帝是汉元帝。 汉元帝儒学修养很好,但对于治国却不甚了了。有人诬蔑他老师为臣不忠,应当“召致廷尉”。他不懂什么叫“召致廷尉”,糊里糊涂就同意了。几天以后,才知道老师被下了狱。 这样办事,国家怎能治好。汉元帝以后,政治越来越坏。一些人大约认为这与儒家思想有关,于是想起了黄老道家。西汉末年,甘忠可向皇帝献《包元太平经》,不少学者认为,这是《太平经》的前身。 《太平经》是东汉时刚刚兴起的道教的经典。它的许多思想和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谶纬迷信思想一致,不同的是,它主张用黄老之道治国。《太平经》说:多少世代以来,人们抛弃了道,专以“威武”相治,使得天神也不高兴。它要求君主要像对待父亲一样,听老君的话。因为老君虽然是臣,但他的道宝贵。把老君当师父,就是把道当师父,可以治国平天下。 这里说的老君就是老子。 中国古代社会和西方一样,重大的事情,必须说成是神的意志,才能让人们相信。比如要问:为什么他做了皇帝? 回答只能是:因为神让他做的。或者干脆说他是上帝的儿子。所以中国古代皇帝的别名就是“天子”。汉代独尊儒术,儒术的创造者是孔子,所以孔子就必须被神化。汉代人说,孔子的主张是为汉代制订的,他能未卜先知,甚至体形也和常人不同。总之,他是神,至少是神派来的。 那一边神化孔子,这一边就神化老子。司马迁那时候就听说,老子修道养寿,活了160岁,甚至有说200多岁的。西汉末年,又有人说,老子活了好几百岁。东汉初,光武帝刘秀的儿子刘英喜欢黄老学,同时供奉佛祖。到东汉末年,不仅民间已把老子当成神,而且汉桓帝也在宫中把老子当神来供奉。当时传说,从上古以来,老君不断从天上下来,做君主的老师,指导他们治理国家。 所以东汉时代人们崇拜、甚至供奉老子,大多和政治有关。西汉末年,甘忠可献《包元太平经》,被皇帝处死。甘忠可的弟子们终于得到新皇帝的信任。他们罢免了许多官吏,企图推行自己的主张,但没有成功。东汉时,又有人一再把《太平经》献给皇帝。有的大臣认为,这书许多道理讲得很好,应该采纳,甚至皇帝也动了心。但有的大臣说,这书的道理有问题,不能采纳。《太平经》虽未被皇帝采纳,但它的思想却深入人心。 《太平经》是一部致太平的书。“太”的意思是大,“平”是公平。“太平”即大的公平,或者说是真正的公平、正义。也就是说,它把追求一个真正公平、正义的理想社会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太平经》曾被人屡次献给皇帝,那意思非常明白,也就是希望皇帝照这本书的主张办事,实现天下太平。据献书人说,《太平经》“专以奉天地、顺五行为本,亦有兴国广嗣之术”(《后汉书·襄楷传》)。“奉天地”,也就是把天作为至上神。在这一点上,《太平经》和汉初的黄老没有什么差别。五行,即金木水火土,这是战国秦汉时代的思想家对世界上所有物质的归类。“顺五行”,也就是遵循这五类物质的本性行事,从这个意义上,它具有顺应自然规律的意思。但这里所说的“顺五行”,主要意思不是顺应自然规律,而是顺从神意。因为据汉代思想家所说,人如果作恶,就会招到上帝、鬼神的反应,反应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使自然物发生异常。比如旱涝灾害,大风、虫灾,直到母鸡打鸣,耗子上树。古人认为,所有物质可归为五类,这些异常现象也都可以归入五类物质的异常。《汉书》有个《五行志》,就是论述各种事物如何归属,并记载它们的异常,以及对这些异常作出说明。依《五行志》所说,这些异常都是上帝对人事的批评。因此,“顺五行”的意义,就是顺从上帝的意志,不使五行发生异常变化。在当时的思想家看来,自然现象,乃是传达神意的工具,因而也是社会状态的寒暑表。假如自然现象运行正常,四季风调雨顺,没有自然灾害,就是天下太平。所以我们看古书,当论及社会太平时,往往要同时论及自然界的祥和。《太平经》,就是把这样的一个理想社会作为自己的目标。我们看到,它的“奉天地顺五行”,也和黄老思想一脉相承。 依据汉代广为流行的阴阳五行思想,《太平经》对老子的道与德作出了适应时势的解说。《太平经》说:“道者,天也,阳也,主生;德者,地也,阴也,主养”(卷五十六至六十四)。天地阴阳之中,天尊地卑,阳尊阴卑,在这一方面,和当时的儒学完全一致。 《太平经》也认为,君主是“天之子”。君主受命于天,也就是天所任命的。因此,君主好行仁义,以效法天道。一切人都要努力行孝,这样才是善人,才可扬名后世。 《太平经》主张国家富强,但它认为,富强的标志不是财富众多,而是人口众多:“理国之本,民多为富,民少为贫。”(《太平经钞》丁部》)①在这个意义上,《太平经》主张养生,赞成长寿,并的讳,把治国写成“理国”。且认为能给父母找来不死药或不死之方法的,乃是真正的孝子。 人行善作恶,都有上帝鬼神在监视着,并依各人的情况给以赏罚。赏罚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增加或减少人的寿命。 因此,《太平经》和《黄老帛书》、《淮南子》、《文子》等书一样,也是一部全面的治国纲领。其中被后来道教作为主要内容的长生术,也是治国纲领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脱离社会去追求个人的长生不死。所以《太平经》把自己的道叫作“太平道”。太平道,也就是追求太平的治国之道。 东汉末年,爆发了农民大起义,起义的领袖张角,信奉黄老道。有人说,他有一部《太平经》。起义的农民都裹上黄头巾,所以叫“黄巾起义”。黄巾起义的口号是:“苍天当死,黄天当立……”。从思想史的角度看,黄巾、黄天的意思,很可能与他们信黄老道有关。 “黄老”的“黄”,在今天看来,它只是一个上古传说中的部落首领:黄帝。但在汉代,称黄老,绝不仅仅因为黄帝是上古的一个君主。上古君主那么多,为什么单把黄帝拿出来和老子并提呢? 据历史记载,秦国在建国之初,就自认为是白帝少昊之后,在自己境内祭祀白帝,后来又陆续祭祀青帝(太昊)、黄帝和炎帝。这四位帝,都是上古的君主,在当时,也都被秦国奉为上帝。后来秦朝统一了中国,所祭祀的上帝也就是这四位。秦朝灭亡,楚汉相争,刘邦在戎马倥偬之际,又补上了一位黑帝颛顼[zhuanxu专需],这样,五帝祭祀就正式建立起来了。直到汉武帝祭祀太一神之前, 五帝就是国家祭祀的上帝。五帝之中,黄帝位居中央,所以最尊贵,是五位上帝之首。 依照传统说法,上帝不仅要为百姓们选择一个君主,也要为百姓们选择一位导师。汉朝建立,君主已经选定,谁做导师呢? 人们崇尚老子学说,就表明是上帝选中了老子,来作人民的导师。这位导师既是上帝选中的,也就是上帝的代言人。称“黄老”,也就是说,老子,是黄帝这位上帝的代言人。所以,“黄老”不仅是现代意义上的一种思想,一种学说,而且是包括当时的宗教、政治在内的思想体系。张角信黄老,就是信仰这样一种思想体系。他们的口号,“苍天已死”,今天还难以说清它的意义,但“黄天当立”,则应是重新以黄帝为最高上帝,并用黄老思想来治理国家。 黄巾起义失败了。但还有一部分道教信徒在汉中建立了一个封建割据的政权。他们不设官,只设一些“祭酒”,来教育人民诚实,不欺诈。谁犯了错误,原谅三次,然后才处罚。错误不大的,叫他修一段路,来弥补过失,颇有道家自然无为的思想风范。但是,这个政权最后也投降了曹操。 汉中这个政权,要求他的信徒每人要交五斗米作为公用经费,因此被称为“五斗米道”。依照他们的教义,信徒若是犯有过错,应到鬼神面前“首过”,也就是忏悔,所以有人又蔑称他们为“鬼道”。他们的后人,则自称“天师道”,并把他们的历代祖先都奉为天师。天师可以父子相传,类似皇位的继承。 其实,天师道就是太平道。《太平经》卷四十有:“今吾可说,不若天师所云也”,“今既为天语,不与子让也”。“今见天师说,积喜且骇”。“愿得天师道传弟子”。而太平道,也就是天师道。“天师”的意思,也不是上帝的老师,而是上帝任命的、百姓们的导师,是传达“天语”即上帝语言的老师。天师道的目的,也是致太平。致太平,必须由天师来指导。 据史书记载,太平道和天师道在教义上是一样的,只是具体做法上有些差别。他们都信奉黄老,老子哲学是他们的理论基础。也就是说,他们都要求回到汉朝初年的状况。 汉朝初年,黄老思想统治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那的确是个令人向往的时期。粮食多得仓里装不下,钱库里的钱多得花不完,国家统治机构一般也不生事扰民,百姓们生活安宁。不过,要求回到汉初的努力没有成功,国家仍然是儒术独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