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新民网】日前,温州泰顺遭遇洪灾,薛宅桥、文兴桥、文重桥3座国宝级廊桥被洪水冲毁,还有多座古廊桥受损。“中国廊桥之乡”泰顺正承受着百年之痛。 洪水过境后,古廊桥的抢修很快提上日程。想要重现古廊桥英姿,面临的困难很多,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能独立完成廊桥设计构造的手艺人,浙江省可能只剩下两位:91岁高龄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董直机,和他的大徒弟——浙江省级非遗传承人曾家快。师傅年事已高,具体的重建工作,恐怕要落在43岁的徒弟身上。 祖传的行当 曾家快的爷爷是木匠,父亲也是。18岁那年,曾家快开始学做木匠,用他的话说,这是祖传的行当。 想要从一名普通的木匠师傅,成为修造廊桥的大师傅,并不容易。“一般做家具、床等木工,我们称为‘小木匠’,这些人是学不来修造廊桥技术的;只有造了多年的房子、庙宇的‘大木匠’,才有机会学造廊桥的本事。”曾家快说,早些年在泰顺,修廊桥的师傅十分受人尊重,“除了教书的先生,就数我们了。” 在做了12年“大木匠”后,曾家快开始钻研泰顺的廊桥。事实上,他学习廊桥的另一方面原因,正是看到当地会造廊桥的工匠越来越少。毕竟,这门技术难学,活又不多,几乎挣不到钱。“经常有人造房子,不可能经常有人要造廊桥。”慢慢的,这门手艺几近失传。 能用斧头剥鸡蛋 在泰顺,现存宋至明清时期的廊桥一共32座,这些廊桥实用美观,表现了古代工匠精湛的造桥技艺。 曾家快曾自创一项“独门绝技”——用一把5斤多重的斧头,剥掉煮熟的鸡蛋壳,且不弄伤里面的蛋白。在曾家快看来,廊桥看似庞大,实则需要每一根细小木块的作用力,“能用斧头剥鸡蛋,才能手工造廊桥。” 2004年,曾家快拜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董直机为师傅。他说,跟他一起拜师的,还有几人,但如今依然坚持廊桥修造工作的,只有他一个人。这样的情况,同样发生在已为人师的曾家快身上。多年前,他收了3个徒弟,但如今,真正跟他一起修造廊桥的,只有一人。 修复难于新造 一位中国非遗中心的负责人曾直言,“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濒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技艺传承人数量的锐减,这可能会导致技艺失传。” 事实上,在当前闽浙两省,掌握木拱廊桥营造技艺核心技术的主绳木匠仅4人,其中福建2人,浙江2人,且大都已年逾古稀,真正能“操刀”的,或仅曾家快一人。 重建一座廊桥,比新造难度更大。目前暂定的方案是,参照文物部门之前测绘每座廊桥的数据和影像,以旧还旧。毕竟不是所有的构件都能找到了,缺损的部分,主要是小构件和瓦片,需要找到替代品,“光是对找到的每个构件进行原图比对,就是一项十分繁复的工作。” 曾家快说,新造一座廊桥大约需要8个月时间,重建被冲毁的古廊桥需要的时间更多。夏兆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