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提起龙舟的起源,人们自然就会想起纪念屈原,其实,龙舟作为一种文化,它的出现比屈原所处的年代要早得多。据专家考证,进行龙舟竞渡的先决条件必须是在产稻米和多河港的地区,这正是我国南方地区的特色。在古代典籍有关龙舟起源的记载中,最早是出现在东汉。据此可以推测,端午的习俗最初可能只在长江下游吴越民族中流行,后来吴越文化逐渐和中原文化交流融合,这种习俗才传到长江上游和北方地区。 龙舟制作 出于对龙的崇拜,历代在龙舟的制作上都相当讲究。当年隋炀帝为下江南而造的龙舟可算是历史上最豪华的“龙舟”之一了,据载该船高四十五尺,长二百尺,共四层,一百二十间房,简直可以媲美当今的海上游轮了。这艘龙舟后被烧毁,隋炀帝又下令造一艘更大的龙舟,被称为“天子之舟”。 端午龙舟一般分为龙头、龙身、龙骨、龙尾四部分,外加桨和舵。龙舟制作要求很高,要请专门的木工师傅,择日开工,据传过去在动工前还须斋戒沐浴、焚香、拜神,一点也不能马虎。木料要选用上等的,且多采用大木料来制作,如龙头,一般须用整块的桧木来雕刻,以求灵气十足,至于船体,则多采用樟木来做,因为樟木能防虫防腐,经久耐用。制作讲究的还用整木将龙尾雕刻出许多鳞甲。制成的龙舟再配以各色浓妆,使之更加栩栩如生。用传统材料(樟、桧等)和传统方法(接榫处全用木针而不用钢钉)制作一艘龙舟,花费不少。所以,从拥有的龙舟的档次就可窥出当地人的经济实力。一些少数民族也有独木龙舟,只是那样的大树就更难找了,也较浪费木材。现今也有用玻璃纤维材料来做的,既环保又方便,但尚不能普及。龙舟的长度也有讲究,广东人造龙舟多取好意头的尺寸,譬如船长33.88米,寓意“生生猛猛”。龙舟的船身(龙头卸下)平时多是沉放在河塘的淤泥中,以防干裂,也符合“龙生大泽”的传闻。每年只有到了端午时节才“请龙出水”。 船上装饰最繁杂的当数顺德的鸡公头龙舟。其中部有一个神楼,一个大鼓和一个铜锣。龙舟上有龙头旗、龙尾旗、帅旗和罗伞等装饰。 船身的木材要选上等的杉木,因为杉木轻巧,船不笨重,船速就快一点。船头、船尾用樟木,这有两个原因,一是木质比较坚硬,二是依照民间习俗,樟木被视作神木,通常用来制作祭祀用品。 广东东莞市中堂镇的龙舟文化节目前正在进行中。记者今天从中堂镇政府获悉,中堂龙舟制作技艺已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中堂镇是典型的水乡城镇,地处东江支流的水网地带,河涌纵横,水域宽广。每踏进农历的五月份,中堂镇江面上一定会欢呼声震天、锣鼓声动地,一派太平盛世、热闹非凡的景象。中堂有规模的赛龙舟已有一百五十年历史。中堂龙舟景既有“趁景”(即自由竞渡),也有锦标赛。分别有初二的斗朗,初四的槎窖,初六的潢涌、江南,初八的马沥,十三的中堂共五个上规模的景点。 这五个景点从农历的五月初二到五月十三都吸引了大批的观众前去观看,是一项很好的全民健身运动。参加龙舟竞赛的人员一般包括:龙鼓手、锣手、舵手、桡手。中堂镇的每一条传统龙舟一般都会有两名舵手,船头、船尾各一名。其中船头的舵手负责把握好前进的方向,船尾的舵手则将龙尾摆直,保证整条龙舟按选定的方向笔直前行。桡手在整条舟中扮演着“杀手”的角色,六十多个人会跟随着锣声、鼓声,一同发力,使龙舟像一支离弦的箭在江面上穿梭。 中堂龙舟队在国内外龙舟比赛中取得了辉煌战绩。中堂镇马沥村龙舟队曾经代表国家参加加拿大国际龙舟邀请赛并获得第三名。 据了解,中堂镇非常重视“龙舟”这一张文化牌,为了使中堂镇群众能够有一个好地方观看龙舟比赛,不惜斥资兴建滨江公园。 建设滨江公园为中堂镇群众在农历五月十三这一日提供一个看龙舟的好地方。滨江公园位于中堂水利会到中堂大桥路段,主要建筑物有滨江大道,龙舟看台,休闲长廊等。滨江公园的投入使用,不但可以使每一年的中堂龙舟节群众有一个看龙舟竞赛的好地方,而且还是以后娱乐休闲的好去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