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榫,剡木入窍也。俗谓之榫头。亦作笋头。榫卯(sǔn mǎo)是在两个木构件上所采用的一种凹凸结合的连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榫眼、榫槽)这是古代汉族建筑、家具及其它木制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 ![]() 榫卯 ![]() 榫卯 榫卯结构,是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 这边厢,每一栋古老的木构房子,在经历无限风霜之后,屋内每一块木头,以至每一件家具的 榫和卯都仿佛仍在窃窃私语…… 隼对卯说:执子之手。卯对隼说:与子偕老。 好一个地老天荒,矢志不移。 ![]() 榫卯 理论上,一个方向的榫卯组合,嵌接的部分在毫无干扰的情况下,也许 10 年,也许 15 年,长 时间在大自然作用力的牵引下,便会自动松脱,这是木材所含的水分受到这些作用力影响的结果, 就如潮汐涨退的道理一样.然而,当榫卯结构是由不同的方向嵌接的话,张紧与松脱的作用力便会 互相抵消.一个榫卯如是,无数的榫卯组合在一起时,就会出现极其复杂微妙的平衡。 ![]() 榫卯 ![]() 榫卯 ![]() 榫卯 ![]() 榫卯 ![]() 榫卯 ![]() 榫卯 ![]() 榫卯 榫卯技术在宋代达到巅峰,一整栋大型宫殿成千上万的构件,不靠一枚钉就能紧紧扣在一起, 实在非常了不起.每当榫卯构件受到更大的压力时,就会变得越牢固.古老的木构建筑可以经历多次 地震之后依然安然无恙,除了由于木材的延展力强之外,还有一个个的榫卯在挽手维系着。 ![]() 榫卯 ![]() 榫卯 ![]() 榫卯 ![]() 榫卯 ![]() 榫卯 ![]() 榫卯 ![]() 榫卯 1937 年,当中国近代研究传统建筑的先驱梁思成教授,经过长途跋涉,几经艰辛,在山西五 台山找到一座建筑简练古朴的庙宇时,这座兴建于唐代大中十一年(857)的佛光寺已经在山野丛 林中静候了一千多年,梁柱间的榫卯结构还像当初一样互相紧扣,不离不弃。 如果再没有诸如“灭法”运动之类的人为破坏,如果命运没有安排梁教授率领的勘查队伍走上 通往佛光寺的崎岖小径,这些珍贵的唐代建筑孤例,相信还会静静地再等待另外的一千年,直至我 们“有幸”来到它的面前,拨开梁柱上“积存几寸厚,踩上去像棉花一样的尘土”(《梁思成文集. 记五台山佛光寺的建筑》),来惊叹古人这种巧妙到接近神奇的建筑技术了。 ![]() 榫卯 ![]() 榫卯 ![]() 榫卯 ![]() 榫卯 ![]() 榫卯 ![]() 榫卯 日本大阪有一对累积三十多年木工经验的兄弟,矢志要将日本国内的古木建筑保存下来.于是就 逐一将这些古老的木建筑按比例缩成十分之一的模型,然后在各大学及美术馆巡回展览,让每一代 的人都可以目睹昔日的建筑艺术.当这对有心的兄弟在完成“最具保留价值”的唐招提寺后接受访 问时,一再赞叹,古代的大师如何得以掌握每一种木材在漫长的岁月里,在不同的气温干湿度条 件下的膨胀和收缩,始终保持着当初的强度。 纵然中国人从未刻意将建筑置于艺术创造的范畴内,然而古人的匠心毫无疑问地是和每一块木 头互相渗透着的,古代大师的心血好像和木头结合成为一个有情的生命,木材纤维内的水分就像汩 汩血脉那样,时刻都在调整平衡.从日出到月出,潮涨到潮退,由东边到西边,每一刻都在循环消 长,生生不息。 法国一家电视台曾经以埃菲尔铁塔为对象制作了一个特辑,内容描述铁塔内那些庞大如车轮的 钢铁螺丝帽要定时重新拧紧,否则就会因为温差关系而自动松脱,一旦弃用螺栓改为焊接的话,整 个金属塔架便会因为金属的不规则膨胀而扭曲倒塌,原来象征机械的凯旋的“钢铁阵容”也有它的 烦恼。 ![]() 榫卯 ![]() 榫卯 ![]() 榫卯 ![]() 榫卯 这边厢,每一栋古老的木构房子,在经历无限风霜之后,屋内每一块木头,以至每一件家具的 榫和卯都仿佛仍在窃窃私语…….. 隼对卯说:执子之手。 卯对隼说:与子偕老。 好一个地老天荒,矢志不移。 没有完全无缺点和局限性的材料和结构,木斗拱的缺点是容易松动,然而这种缺点却变成抗震 的优点.遇上一般地震,用砖石铸建的房屋纷纷倒塌的时候,木材靠着本身特有的柔韧性和延展 力,榫卯就会将地面的震波变成延绵“木浪”般起伏消解,涟漪过后,又恢复原状。 ![]() 榫卯 ![]() 榫卯 ![]() 榫卯 ![]() 榫卯 ![]() 榫卯 ![]() 榫卯 ![]() 榫卯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