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云梦山脚下的玉女观村是淇县北阳镇一个人口不足千人的村子,这里流传着殷纣王曾到此地的女娲宫降香的传说,玉女观村的得名也和女娲有着密切的联系。日前,记者在玉女观村采访了如今村里唯一的木匠——85岁的张文,听他讲述该村的历史和他的木匠生涯。 村里盖房上梁都找张文 “我是从1958年开始做木匠活儿的,平常种庄稼,农闲的时候做木匠,当时做木匠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补贴家用。”85岁的张文是他们村里唯一的木匠,让人惊讶的是,张文的木匠活儿全是自学的,“我没有拜过师父,平常喜欢看别人做木匠活儿,看了几次就学会了。” 说起过去的木匠生涯,让张文引以为傲的可能就是盖房子了。“咱村以前盖的房子基本上都是我上的梁,附近几个村的房子也有不少是我上的梁。”木匠在过去除了做家具就是盖房子,“以前的房子都是土坯房,先搭架子,然后一层一层垒土坯。” 木匠活儿最重要的莫过于“上梁”了,房梁可谓是屋子最重要的组件,即便是到了现在汉语中也还保留有“顶梁柱”这样和房梁有关的词语。在民间,“上梁、动土”都被赋予了很神圣的位置,直到改革开放前,玉女观村民“上梁”时还要举行一场极其隆重的仪式。 张文家的房梁就是他自己上的,在他的印象里,上梁不仅要请人挑选良辰吉日,还有一大套繁琐的礼仪。“给房子上梁非常有说道,按我们的规矩,上梁时要放火鞭、放炮,还要在房梁上贴上‘白虎架金梁,青龙盘玉柱’的对联。上梁是件大事,马虎不得。” 除了对联,上梁当天还要写上“姜太公在此,诸神退位”的红纸放在梁上。说起这个,张文一家子都笑了起来,“别的地方不知道写啥,咱这儿是姜太公。”写这样的字眼儿,还有一个说辞,“离咱村不远有个村叫马庄,那儿是姜太公的老婆马氏的老家。马氏后来被封成了扫把星,过去有人说当年是怕她捣乱,才在梁上写上‘姜太公在此’。” 玉女观村紧挨着云梦山,这里是殷商故地,到处都流传着与殷商有关的传说。明代小说家许仲琳曾写了一部小说封神演义》,开篇第一章就是“纣王女娲宫进香”。村里人都说,这个女娲娘娘庙就在村西头,只不过据说后来被推平成耕地了,现在女娲庙已经找不到了。 “不管村子是不是因殷纣王进香而得名,村子肯定是个老村子。村里有座关帝庙,庙内有块儿小碑,是个老物件。”村里的老人告诉记者。在村民的指引下,记者找到了这座关帝庙,庙前的石碑上写着这座庙是上世纪90年代初重建的。 在大殿里记者找到了一块保存完好的方碑,碑文载明大清国卫辉府淇县灵山社玉女观后街新修三生庙……”,落款是“皇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十月”。 能叫上名字的家具张文都会做 除了盖房子,过去的木匠闲了都会做几样家具卖了补贴生活,张文拍了拍自己坐着的太师椅说:“这个椅子就是我做的。”这把紫红色的太师椅朴实无华,扶手处隐约可见的包浆多少说明年代的久远,椅背上还雕刻着一个“囍”字。这把椅子张文用了二三十年了,是当年盖房子时他置办的家具。 凳子、椅子、柜子,但凡能叫上名字的家具,张文都会做。农忙时干农活,农闲了张文会抽空做一些家具,单等着集会,“村里只要赶集我就拿着家具去集市上卖,最好卖的就是大立柜了,每次集会都要卖几个。”偶尔遇到哪家办喜事,张文也会被请去置办新婚家具,“那时候没多少工钱,都是管饭帮个忙。” 说起木匠就有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做棺材。 旧社会土葬盛行的时候,棺材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家里比较宽裕、上年龄的老人会提前给自己打一口棺材,那不叫棺材,叫寿材、喜材。”张文说,“也有不少是临时需要的,比如急病或意外。” 木匠这一行,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只要是有人家办白事来请,不管多忙只要不是自己家也办白事,那木匠你就得去。”张文说,“我曾经就遇到过一次,正好赶上大年三十,家家户户忙着过年,村里有人去世了。正月初一不能去,初二我就带上俺家孩子一起过去做工了。” 对木匠来说,做棺材极其费工,尤其是临时做的,树都得现刨。风俗不同所需的时间也不同,但大部分棺材都需要一天之内做好。“做棺材有句话叫‘七忙八不忙’”张文说,“意思就是说,临时做棺材,如果有八个帮手就不那么紧张,只有七个帮手的话,就有点儿赶了。” 木匠工具舍不得丢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年龄变大和社会的发展,张文就逐渐放弃了木匠活儿了,“现在谁还用木匠啊,家具厂里做的家具不比手工的好?”但张文一直舍不得做木匠活儿时用的工具。张文专程从屋内拿出了几件保留至今的工具,挨个儿向记者介绍,“这是凿子,这是平刨,这是墨盒……” 张文指着一个三角式样的尺子告诉记者:“这个东西就是‘规矩’,其实说是尺子也对,但木匠一般都叫它‘规矩’。老话里说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说的就是这个。”更为难得的是,这些工具都是张文亲手做的,“规矩”是用别人剩下的边角料做的,墨盒是用过去矿井内用的矿灯改装的。 张文曾希望自己的儿子也能做木匠,看儿子不太乐意,也就不再提这事儿了,“这会儿干点儿啥都比木匠强,要是当初让他做了木匠,现在反倒没活儿干了。”提起木匠这一行的消亡,张文很坦然,“大家都不用了,该没就没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