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木棉,人们首先想到的多半是那鲜红似火的木棉花。但谈及木棉纺织,知之者甚少。“木棉”之所以得名,是因其棉花状的纤维。数千年前,海南岛上的黎族人民就是用它作为纺织的重要材料,制成衣被御寒。王海昌在其著作中提到,木棉棉絮用来织就黎锦,是海南在经历“无纺布时代”、“麻纺时代”之后的又一个特殊阶段的海南珍贵技艺。 木棉树是海南岛上的古老树种,据史料记载,黎族人民很早就用木棉作为纺织原料,生产吉贝布等织物。宋代苏东坡谪居海南时作诗记载:“遗我吉贝衣,海风令夕寒。”指当地黎族人民赠予他用木棉制成的吉贝布衣,足见木棉纺织的历史之悠久。 “车转轻雷秋纺雪,弓变半月夜弹云;衣裘卒岁吟翁暖,机杼终年织妇勤。”宋代诗人艾可叔的《木棉诗》,生动描绘了黎族妇女纺织的情景。千年之后,在黎乡昌江,我们仍可见到黎族妇女用木棉纺线织布,这项古老的技艺并没有因时光流逝、科技进步而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搬出一个小板凳、一筐木棉、一干纺线工具,家住昌江黎族自治县石碌镇孔车村的黎族妇女张色太开始了她重复了40多年的工作——用木棉纺线织布。细竹棍一端插上一个铁钩,再穿上两枚铜钱,张色太自制的纺轮简单但很实用。纺轮飞转、手指捻动,一团团洁白的木棉转眼间就变成了一根细长的棉线。 2009年,木棉纺织技艺被昌江黎族自治县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加以保护。 今年56岁的张色太,是昌江黎族自治县选定的唯一一名木棉纺织技艺传承人。和多数黎族妇女一样,她从十二三岁就开始跟着外婆学织布。“以前房前屋后都种有木棉树,木棉是我们纺线织布的主要原材料。”张色太说,木棉纺织的布料过去多用来做被子和外衣,但由于比较硬,如今使用的人已越来越少。 和其他纺织技艺相似,木棉纺织主要有以下几道工序:摘下木棉棉桃晒干,开裂后取出棉絮;脱去棉籽后用木棍搅动使之蓬松,然后上纺轮捻成棉线;捻好的线团放入开水中熬煮,使之更具韧性;煮过的棉线晒干后呈天然的米黄色,一般无需另外染色,上腰织机织成棉布即可。张色太技艺娴熟,3米长、30厘米宽的木棉布,她不到一天时间即可织成。 “省内其他地区用木棉作为原材料纺线织布已经比较少见,但在昌江黎族地区,这一古老的技艺得以活态传承,从未间断。”昌江黎族自治县文化馆馆长孙如强说,这和昌江丰富的原材料有关。昌江是中国木棉之乡,木棉树种植数量较多,黎族群众可就地取材。“每年4月,木棉吐絮,掌握纺织技术的黎族群众家家户户都会去采集棉絮。” 昌江木棉种植面积之广,还与当地的一种习俗有关。在昌江黎族地区,广泛流传着父母为儿子种植木棉的习俗。每逢黎家有男孩分家,父母都要在孩子新家的房前屋后种上几株木棉树,以备孩子将来有衣穿。进入新时代后,这种习俗仍被作为一种美好的祝愿在许多地方保存下来。 “木棉纤维较为粗糙,织出的布沉重且颜色单一。”孙如强说,因市场效益的原因,如今黎族地区很少用木棉布做衣服,木棉棉絮多被人们用来填充枕头,织成的布则多用来作为褥子垫在床上,或制成道公穿的袍子。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