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想如何留住他们。 ”春节过后,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宣州宣笔厂厂长张文年说,厂里干了20多年的老师傅一下子走了两个。这对精心守护宣笔制作技艺数十载的张文年来说,是个挺大的损失。 众所周知,宣笔因产于古宣州而得名,唐、宋时即奉为贡品,是四大名笔之一。 2009年,“宣笔制作技艺”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中国文房四宝协会授予 “国之宝”荣誉称号。目前宣州宣笔厂生产数百种规格的宣笔。但这份荣誉的背后,却隐藏着艰辛与困局。 “厂里原先有50多个人,现在只有15个人了。 ”张文年介绍说,除了原材料紧缺外,宣笔技艺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后继者。 “我认为并不是待遇的问题。 ”人走了一些,张文年开始自我检讨。他发现,近年来,伴随着全社会对传统文化的日益重视,宣笔的发展迎来了非常好的机遇,厂内制作的宣笔每年除了在省内外销售,还有大量的出口份额,企业的效益也不错,为此他也连年提高员工的待遇,为的就是留住人。 “从2009年到现在,已经连续7次调整基本工资,现在工人平均每个月可以拿到3500元。 ” “关键还是耐不住寂寞! ”其实答案在张文年的心中早已明了。他告诉记者,宣笔的制作需经选料、水盆、制杆、齐毫、圆笔、修毫、装套、修笔等八大工序一百多个环节。繁琐且精细的制作工艺,导致要培养一个合格的宣笔制作人至少需要三年时间。 “用三年的时间来学制笔,现在很多人都静不下心。 ”张文年坦言,自己从15岁开始学制笔,也曾经动摇过,这一心态一直持续到2009年父亲生病,当时他已经36岁。 “现在员工大都是40岁到60岁之间,年轻的很少。 ”看着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员工,因为结婚、家庭等原因先后离开,张文年也开始琢磨着培养新的接班人,但多年下来,除了把儿子、媳妇、女儿、女婿拉入制笔的队伍来外,其他的年轻人并不多。每年也有外地大学生来厂里面实习,但留下来的少之又少…… 非遗不但要保护,还要再创造,需要传承人有独特的感受和手法。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都表达了难寻接班人的忧思。这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需要直面。 “我希望相关的学校可以开设宣笔制作技艺班,到时候我将毫不保留地去传授。 ”在今年的市“两会”上,张文年向相关部门提出了这样一条建议。他介绍说,之所以提出这个建议,就是因为深感宣笔这个行业有前途,想把宣笔制作这一传统技艺传承下去,但仅靠一个宣笔厂的力量远远不够。寻找、培养传承接班人不是生产流水线产品,需要熏陶和培养,需要坚守和勤奋,也需要天赋。张文年说:“只要有100个人学会,10个人从事这个行业,那么宣笔就不会断代。我守下来了,谁来传承下去? ”在张文年的心中,在迫切解决传承人的难题面前,“制作技艺不外传”的祖训似乎早已不足挂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