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胶东大鼓

http://www.newdu.com 2017-12-21 网络 佚名 参加讨论

    
    早在清代中叶,烟台境内就流行一种叫做“盲人调”或“瞎子说书”的鼓曲艺术形式,因为它的主要伴奏乐器是书鼓、三弦,所以也叫“大鼓”。初期的“盲人调”只是由一些简单的农家小曲组成。后来,黄县(今龙口市)有个叫丁武臣的盲艺人,在“盲人调”的基础上,吸收当地渔号、山歌以及民歌等音调,创出了一种音调高亢、起伏、婉转的头腔和一些具有叙述性的新调,发展为具有主曲和插曲体的说唱形式。到了清康熙之后,东北的“靠山调”、“满洲转”以及京津的京韵大鼓、两河大鼓、京剧、梆子、落子等纷纷传入胶东,当地说书艺人不断吸收发展,至抗日战争时期,艺人们用它来说新书,影响进一步扩大,遂定名为“胶东大鼓”。
    胶东大鼓以流行地域分,大致有三路。“北路”流行于蓬莱、龙口、芝罘一带,早期著名艺人有丁戊辰、周洁美、王大田等,后期有周德香、任福庭、吴先达等。曲调高亢明快,婉转起伏,富于旋律性,在各路中影响最大。“东路”流行于威海(现环翠区)、文登、荣成、乳山一带,以号称“彭调大鼓”的彭润芝为代表,曲调质朴,富于说唱性。“南路”流行于莱阳、海阳、莱州、栖霞等地。莱阳徐尚厚为早期代表人物,尔后张振宝、冯玉香也较有名声,曲调受茂腔、东路大鼓、弹词(八角鼓莱阳一支)等姊妹艺术影响,并选用一些民间俗曲曲牌,因而与北、东、西路大鼓明显不同。
    胶东大鼓的主要唱腔,有“三大腔”、“起腔”、“二板”、“平腔”、“快板”和“落腔”等形式。“三大腔”是胶东大鼓较早的唱腔之一。由三大句唱腔组成,节奏宽阔,音域宽广,大起大落,可以无限地延长,富有粗犷、高亢、婉转的山歌风味;“起腔”是开篇唱腔,一般由上下两句唱词组成,节奏平稳、悠长、抒情,委婉;“二板”是在“起腔”之后,“平腔”之前的唱腔,也由上下两句组成,唱法与“起腔”略同,起连接作用;“平腔”是胶东大鼓的主要唱腔,以上下两句反复演唱,节奏平稳、流畅、富有口语化和较强的叙述性;“快板”,老人们也叫“流水”和“贯口板”,有板无眼,一板贯底,速度快,情绪紧张热烈,用在全篇故事的高潮部分,全篇的结尾处也往往采用欢快、热烈的快板;“落腔”一般用在各段落之间和全篇结束之处,干脆、利落的一种叫做“煞头”,婉转、花哨的一种,叫做“花落腔”。
    胶东大鼓值得一提的代表人物是梁前光。抗日战争时期,胶东盲艺人激于爱国热情,建立“胶东盲人抗日救国会”。中共北海地委派北海剧团的梁前光,在蓬莱一带举办盲人训练班。编写新词,改革唱腔,创作出《打大黄家》、《上营战斗》、《儿童英雄李大鹏》等一批宣传抗战的新作品。梁前光所唱被称为“梁派大鼓”,在板式上去掉了一些甩腔,增加了“快板”、“反调快板”和“蓬莱烧纸调”等唱法,采用紧张、激昂的开场弦和大鼓套,形成了“紧张调”、“愉快调”、“基本调”、“悲调”四大新唱腔。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