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些绝妙的诗句想必大家都能朗朗上口,它出自白居易的千古名篇《琵琶行》。而诗句所描绘出的如此动听的声音则是出自一个名叫“琵琶”的乐器。古代描写琵琶及其演奏的诗歌不计其数,我们今天就来多了解一下这个打动了无数文人墨客的乐器——琵琶,让我们来发觉一下它的发展历史。 秦汉时期:琵琶的传入 “琵琶”在古代并不指现今的琵琶,而是各种弹拨乐器的总称,它们也被称为“胡琴”,“胡”就是泛指我国边缘地区西域的各民族,这种“马上所鼓也”的乐器在当时基本上都是一些外来乐器,早期传入我国中原的琵琶是直项(长颈)琵琶,直项琵琶曾经风靡一时,可伴奏,合奏以及独奏,它的一个演奏特点就是用手指鼓弦,大约在南北朝时代,曲项(短颈)琵琶也传入我国,曲项琵琶的兴起,是在北周武帝的时候开始的,到隋唐时,为区别于早已流行的直项琵琶改用胡琵琶或胡琴相称。 唐代:琵琶的发展高峰 到唐朝时,琵琶成为当时燕乐乐队中的最主要乐器,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批富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琵琶独奏曲,如《凉州》、《薄媚》等。琵琶在唐朝得到极大的普及和发展。上至宫廷,下至民间,都成为一种雅俗共赏的乐器,不仅皇帝,士大夫已弹琵琶为荣,而且一般平民百姓也已弹琵琶为时尚,甚至两军对垒,也已琵琶作为馈赠礼物,即所谓“两军相见醉琵琶”,当时也产生了许许多多的琵琶诗词,“凉洲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明清:琵琶的师承相传 明、清时期的琵琶艺人们师承相传,对琵琶乐曲,特别是大型套曲的创作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在演奏艺术上出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到了清代,琵琶已有四相10品、12品。 20世纪30年代,我国民族音乐家刘天华先生,曾对琵琶进行了大胆改革,首创六相13品琵琶,即可按传统音律演奏,又可按十二平均律演奏。上海大同乐会也曾制成了一种琴型呈葫芦状的琵琶,它是我国最早的一张六相18品琵琶。 建国后:离不开的独、伴奏乐器 建国后,琵琶的发展再次达到了新的高峰。在乐器改革上程禾嘉先生首先根据十二平均律排列相、品,使琵琶成为可以任意转调的平均律乐器。五十年代,邝宇忠同志首先试用金属弦代替丝弦,使琵琶发音能满足古、今、中、外各类乐曲演奏上的需要。与此同时,梁世侃先生首先研制成赛璐璐人工指甲取代演奏者的生理指甲,克服了生理指甲在演奏中带来的种种局限。 琵琶最早只作为演唱的伴奏乐器,后来演奏技巧逐渐丰富,才成为优良的独奏乐器。现在,除用于民族管弦乐队外,还是江南丝竹、广东音乐、潮州弦诗、福建南音等乐种的主要乐器,在南方的一些戏曲和苏州评弹、四川清音等说唱音乐中,也是离不开的伴奏乐器。 琵琶是最重要的中国民族乐器之一,更是诗人歌咏的对象。想象一下,借着琵琶和酒,潇洒地对人讲述着世事的沧桑、人生的悲欢,这个场景是多么惬意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