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国乐的一代宗师 刘天华,20世纪初著名的作曲家、教育家和演奏家,一生致力于对传统音乐的改进,他创建“国乐改进社”,并提出“音乐要顾及一般民众”。他一生与二胡结下了不解之缘,让这个来自西域的二弦胡琴从伴奏乐器中脱颖而出,将它带入讲堂,也让它走向国际。今天,刘天华先生逝世83周年。让我们跟着他的音乐回到民国时代,回到新音乐萌发的时代。 安逸的童年时代——《闲居吟》 刘天华,1895年出生于江苏省东南部的江阴市,他是清朝的末代秀才刘宝山之子,刘天华与大哥刘半农,弟弟刘北茂,是20世纪初的有名的刘氏三兄弟。 童年的求学期间,刘天华就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音乐才华,参加学校的军乐队,吹小号、军笛,显然那时的刘天华度过了自己幸福快乐的童年时代,这样的安逸时光可以从他1928年所创作的二胡曲《闲居吟》中感受的到。 《闲居吟》属于刘天华创作的二胡变奏曲,曲子中首次使用了泛音的演奏手法。曲中的那股怡然自得的生活易趣就像他回到了童年一般,舒缓、悠闲、愉悦之情以及对未来的憧憬之意,都从曲中表现了出来。 曲折的二胡之路——《病中吟》 20世纪初,刘天华与那时的年轻人一样,短暂的平静生活被日趋混乱的时局打破。在这片沉睡已久的古老土地上,终是响起了自由民主的呼声。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年仅16岁的刘天华便辍学回了家。 1912年,他跟着哥哥赶赴上海,加入了开明剧社,接触到了西洋音乐,便有了改变中国传统音乐的想法,然而开明剧社两年后便解散了,无奈失去生活来源的刘天华只能返程回乡。 回到家之后,刘天华担任音乐教员,对于年近20岁的刘天华来说,他强烈的国乐改良想法并不能通过音乐教育来得到满足。于是刘天华跟民间音乐家周少梅学习二胡、琵琶,并且遍寻民间的丝竹高手。 在刘天华所学习的民间乐器中,二胡是他最痴迷的乐器。这遭到了家人的强烈反对。想必家人们反对的原因是这个来自西域的二弦胡琴传入中原之后,一直作为民间音乐伴奏乐器而存在,甚至被很多人称为是“粗鄙淫荡”,或是“叫花子的象征”,不足以登大雅之堂。当1918年到来时,刘天华创作了第一首二胡独奏曲《病中吟》。 这也是刘天华第一次用二胡来表达内心的情绪,简单的二弦琴如泣如诉的表达刘天华内心的苦闷,是失去父亲的悲伤,是对社会不公的愤恨,也是在逆境中的挣扎和走投无路的痛苦,满满的人生该向何处去之意。自此,刘天华踏上了音乐创作的道路。 视频——《病中吟》演奏:邢璐 动荡时代的宁静——《良宵》 五四运动时期,大多数的年轻人都置身于爱国运动中,而刘天华则沉浸在改良国乐的道路上。他设计了新规格的二胡,规定了定弦法则。他为了保住面临失传的民间音乐,经常到诸如北京天桥这样的民间艺人聚集地收集各类的民间音乐,并将一些街头卖艺的、耍猴的民间艺人请到家中,与他们一起演奏并且记录他们的音乐。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琵琶曲《十面埋伏》与《梅兰芳歌曲谱》。 1922年,社会动荡,军阀混战,历尽艰辛的刘天华在这一年,迎来了人生最大的转机。他被聘到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担任国乐导师。在这样一个动荡的时代,刘天华认为无论哪种乐器,只要能给民众带来少许安慰,便都是可贵的。 1927年的除夕,刘天华邀请了几名学生到他的家中过年。谈话间,刘天华拿起了他最爱的二胡,先是任意的拉着,后来忽然起身,匆忙的拿过执笔,飞快的记录下所拉出来的音符。就这样,半小时之后,《良宵》诞生了。 《良宵》是他一生创作的二胡曲中最短的一首,清新明快、怡然自得。 视频——《良宵》演奏:陈军 戛然而止的生命——《烛影摇红》 为了实现国乐改进理想,他主办音乐杂志,他的“音乐要顾及一般民众”的想法也是这个时期所提出。他创建了“国乐改进社”,将一些喜爱国乐的人都团结到了这里,主要进行理论的研究。他还勤于创作,写了《空山鸟语》《月夜》《光明行》等著名乐曲。 1931年1月,刘天华应邀参加了一场在北京饭店举行的音乐会。在那里,刘天华用二胡音乐打动了在场的外国音乐家,当时很多西方人都大为感慨的说:“只知道中国有唐诗宋词,不知道还有这么美妙的音乐”。如今,当二胡时而低沉时而欢快的声音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响起时,我们会不由自主的想到刘天华,因为80多年前,是刘天华用一把二胡,让中国的民族音乐从北京饭店走上了国际乐坛。 1932年,刘天华创作了《烛影摇红》,这是他一生最后的一首二胡独奏曲。这首曲子运用了三拍子的节奏,那是在西方的华尔兹舞曲中才会听到的节拍,这也足能看出,刘天华为二胡曲的创新所作出的成就。欢快的节奏,没有西洋乐的华丽,却有着暖人心的优美。 视频——《烛影摇红》演奏:宋飞 同年6月8日,刘天华由于一周前在天桥向民间艺人学习锣鼓音乐,感染猩红热病,救治无效,不幸逝世,享年仅有三十七岁。 年年岁岁,江南风情依旧,故事终将老去,但或温暖或感伤的丝竹之声,寄托着中国人熟悉的人情,和对大师身世的慨叹和哀思,将长留我们心中。 文章内容素材源自“南海之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