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才元(中)在为学生演示如何弹奏 阚亚方摄 图片来源:太仓日报 古琴是我国传统乐器,其声清幽,其意高远,深得古今众多文人墨客的喜爱。现代社会,真正懂得古琴演奏的专业人员并不多,对于古琴文化的传承,因此变得尤为重要。朱才元研究古琴演奏已经很久了,还当选为太仓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传承人。 从小喜欢古琴,音乐中融入人文元素 朱才元是陆渡中学的一名语文老师。除了教书育人,古琴也是他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上世纪80年代,我就对古琴感兴趣了。当时我在浒关中学读书,有一次在苏州买书,看到有出售古琴演奏家龚一先生的古琴磁带,那时突发奇想就买了一盒。”朱才元回忆说,那时也不知道什么原因,回家听这盒磁带时觉得整个人特别舒畅,为此一有机会就拿来放着听,嘴里也不由自主地哼起这些古琴曲。“其实古琴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怡情养性,所谓‘修身进德’,我真正开始学古琴时,龚一先生那盒古琴磁带里的曲子基本上都熟了。” 1985年,朱才元在常熟师专遇到了他在古琴方面的启蒙老师朱晞。在朱晞老师的点拨下,原来对古琴音乐只有感性认识的朱才元才开始真正了解古琴演奏。 作为语文老师,朱才元始终认为,文学与音乐演奏在某种意义上是相通的,两者相辅相成。工作中,他也时常会在课程中加入一些音乐元素。 “学习古琴是个较为漫长的过程,需要修习者有信心、耐心、恒心,同时也要具备一些必要的条件。曾有诗句说:有钱有闲方能鼓,无恒无悟曲丧魂。当生计尚没解决时,或者将它作为一门生计时,你还能有多少心思放在艺术的提高上。”朱才元说,修习古琴真正的功夫是在琴外,也就是在个人修养,或者也可以说是在书里,要多读书。“求之而后得,为之而后成,积之而后高,尽之而后圣。”只有不断地追求,然后才能有所收获;不断地实践,然后才能有所成就;不断地积累,然后才能提高;不断地完善,然后才能成为圣人。“圣人,这是古人的说法,我不求成圣,只求修身。” 求之、为之、积之、尽之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丰富自己知识的过程。多读书,读文、史、哲方面的书,如此才有悟,才能完善自己的技艺,让古琴音乐有“魂”。古琴音乐,按西方乐理来分大多是标题音乐,有很强的故事性,也就包含着极为丰富的人文性,如《长门怨》叙述汉武帝与陈阿娇的故事,《关山月》填的是李白的诗等等,都显现出人文性。古琴修习者没有人文知识,就难于很好地表现曲意。 “事实上,古琴在太仓有着比较悠久的历史,从元代的宋允文到明代的徐青山,中间虽然没有很大名气的人冒出来,但还是有很多人在不断地弹。”朱才元介绍说,实际上文人墨客基本上都是和琴有关的,琴是君子琴,琴棋书画琴为首,“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太仓也有一些人弹古琴,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姚公白就曾在我们太仓工作和生活了多年。” 注重艺术传承,希望古琴文化后继有人 对古琴演奏的喜爱,让朱才元深刻体会到了古典艺术传承的重要性。在自己女儿很小的时候,朱才元就注重对她进行古典音乐的培养,此外他也收下了十来个学生重点培养。上学期,陆渡中学还开设了古琴社团,由朱才元担任古琴老师,让非遗文化走进学校,让学生感受非遗的文化价值,希望学生能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成为具有高雅文化素养的年轻一代。据了解,陆渡中学的古琴班共有11人报名,全部来自该校的初一年级。古琴班每周五下午授课,进度快的学生已经学了3首古琴曲目,包括练习曲、《秋风词》、《湘妃怨》。 “我一直认为,所有的艺术都是相通的,我们在讲古琴也好,其它的乐器也好,只要是一门艺术,首先它要讲技艺,就是技术问题,能够过关,然后才是艺术,所谓熟能生巧,弹得顺溜了,掌握了技术,你才能把艺术提高到一定的程度。在教授学生时,我第一个注重的就是技术问题,然后才谈艺术问题。艺术涉及到表演问题,表演是要有基本功的,除了基本功还要提高自身的修养,我对学生说,你首先得把技艺练好,练好了技艺才能谈怎样来表演。”朱才元说。 古琴演奏相对较为高雅,界内有口头“谈琴”和手上“弹琴”之说,一时兴起,约上三五知己,交流感情,陶冶情操,不失风雅。“曲子表演,你要谈到艺术,就一定要有内在修养,修养提高了,那么你对曲艺的理解就达到了一定高度,你才能将古人创作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另外应当注意过程认识,从‘器’到‘技’再到‘艺’,最终而‘道’,‘器’不要让自己成为琴役使的对象,‘技’不要成为工匠。” 朱才元告诉记者。 这么多年的兴趣与探索,让朱才元对古琴有着割舍不下的情感,他表示,今后他会将自己更多的精力放在古琴艺术的传承上,将古琴演奏的队伍发展壮大,使古琴文化后继有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