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弹拨乐器,古琴是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的乐器,到现在至少有3000年的历史了。本世纪初才被称作“古琴”。古琴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它以其历史久远、文献浩瀚、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 看了许多关于古琴的著作之后,除了对古琴有更深、更全面的认识之外,笔者再从所学的音乐教育专业去看古琴文化,还看到了古琴文化对中国古代音乐教育及其思想的几点影响。下面就和大家一起来探讨“古琴文化对中国古代音乐教育及其思想的影响”。 一、笔者认为,中国古代音乐教育是与古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的音乐教育。从各种文献记载中可以看出,古琴是中国古代的最早乐器之一。纵览历代文献与上古传说,大凡中国古代文明之初,属于各个不同时期的氏族领袖几乎都与古琴的创始有关。概括起来,有伏羲说、神农说、黄帝说、唐尧说、虞舜说几种。如《礼记·曲礼》云:“伏牺制嫁娶以俪皮为礼,作琴瑟以为乐。”东汉傅毅《琴赋》云:“神农之初制,尽声变之奥妙。”《礼记·乐记》曰:“昔者舜作五弦琴,夔始制乐,以赏诸侯。”不管这些文献和传说是否可考,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有古琴的创始就必然有古琴及其音乐的发展,有发展就必然有古琴音乐的传承即音乐教育的问题。前面说过:“舜作五弦琴,夔始制乐,以赏诸侯。”而《尚书·舜典》中又说:“夔,命女典乐,教胄子。”接连两部文献都提到舜时期的夔这个人,并说他制乐、教乐的事,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它的可信度,并说明了我国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已有专事音乐教育的现象,音乐教育已成为上层建筑领域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我国迄今发现得最早有文字记载的音乐教育形式之一。而前面说过“舜作五弦琴,夔始制乐”,和“夔,命女典乐,教胄子”。五弦琴即古琴,虽然文献中没有说明古琴是最早用来作为音乐教育的乐器,但我们可以从中推断出,我国最早的音乐教育是与古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的。 二、从古琴文化看中国古代音乐教育,我们还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音乐教育是以口传心授、言传身教为主的。这一点从众多的学琴典故中可以很快发现,并且这一教学方式也是中国古代其他音乐艺术如声乐、舞蹈以及其他姊妹艺术如工艺、美术等领域的主要教学方式。而在古琴教学的拜师学艺过程中,还有许多礼仪和行为规范要遵守,主要是弹琴的环境、携琴的姿势、琴人、琴童和琴社等方面。如古琴必须在自然景色美好的环境中弹奏,如书房、庭院、月下等,弹琴时要焚香等。这些礼仪和佛教中的种种修养和礼仪非常相似,说明了佛教对于中国琴乐和音乐教育的影响。而在众多的琴家当中,我们极少能够看到女性琴家的身影,由此可以推断出中国古代音乐教育是受封建礼教思想的影响极大的。如“女子无才便是德”“重男轻女”等。此外,在先秦时期,古琴还被广泛地用于伴奏及歌唱,称“弦歌”。早在《尚书》中,已有“搏拊琴瑟以咏”的记载。周代,多用琴瑟伴奏歌唱,叫“弦歌”,即唐宋以来所谓的琴歌。从汉代蔡邕所著《琴操》中,有歌诗五曲,即周之弦歌,其中的“十二操”“九引”以及“河间杂歌”,都是援琴而歌的。由此还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声乐起源以及声乐教育也是与古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在如此众多的古琴名家中,可以看到绝大多数的古琴名家或音乐家都来自于皇宫、贵族或士大夫文人阶层,而还有一部分琴家或音乐家则是以宫廷乐手、掌乐大夫或鼓琴待诏的方式存在,很少能看到来自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音乐家,文献中也很少有关于最底层劳动人民的音乐教育的记载。由此我们也可以推断出,中国古代音乐教育是以培养上层贵族子弟或宫廷乐手、舞手为主要对象的。从教学形式、教学内容等各方面看,都不同于近现代音乐教育。 三、中国的音乐和艺术是注重取自自然并和自然合而为一的。在这方面古琴音乐尤其明显。古琴的韵味是虚静高雅的,要达到这样的意境,则要求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这样才能达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中国古代的音乐教育思想是带有很多思辨因素的,中国的标题音乐古已有之,从古至今流传下许多的古琴名曲,这些古琴名曲几乎每一首都有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标题,如《高山》、《流水》、《阳春》、《白雪》、《幽兰》、《广陵散》《胡笳十八拍》、《平沙落雁》等。这些标题大都和自然景色与人物故事情节相连,使弹奏者在弹奏时能联想到一幅幅山水画,一个个人物和故事,不知不觉间达到人和琴声与自然融为一体。在这一方面,伯牙的经历可称为后世的典范。传说,伯牙曾跟随成连学琴,虽用功勤奋,但终难达到神情专一的境界。于是成连带领伯牙来到蓬莱仙境,自己划桨而去。伯牙左等右盼,始终不见成连先生回来。此时,四周一片寂静,只听到海浪汹涌澎湃地拍打着岩石,发出崖崩谷裂的涛声;天空群鸟悲鸣,久久回荡。见此情景,伯牙不禁触动心弦,于是拿出古琴,弹唱起来。他终于明白成连先生正是要他体会这种天人交融的意境,来转移他的性情。后来,伯牙果真成为天下鼓琴高手。从伯牙学琴的故事我们还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音乐教育是注重体验和感受音乐,并注重由音乐引发的情绪和情感的体验的,这和现代音乐教育所提倡的体验和感知音乐、注重情感体验正好不谋而合。 四、中国古琴在近3000年的历史发展中,出现了众多的流派与传承。古老的琴曲,通过一种独特的记谱法——“减”字谱而得以流传至今,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曲谱遗存,它是保存中国最古老音乐资料的宝库。历代传下来的古琴谱集约有150多种,所遗存的琴曲600多首。而这些琴曲又因流派、传承、个人风格的不同,产生了3000多首不同版本的传谱。之所以会出现众多的流派和众多版本的传谱,是因为古琴谱是以记写演奏技法为基本特征的手法谱,在古琴琴人、琴家的传承概念中,音色是最重要的,而其他的如节奏、节拍等都是次要的。因此,在他们的记谱法中,才会出现只记音的位置和弹法,而不记音的节奏和节拍的现象。这也就为众多流派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正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对同一首古琴曲的不同理解,对其节奏节拍的不同定位,所以才会出现这种流派纷呈,传谱版本众多的局面,也才使得我们的古琴音乐如此丰富多彩。从另一个角度去看,也正说明了中国古代的音乐教育是鼓励音乐创造和个性发展,反对千篇一律的。而鼓励音乐创造和个性发展的音乐教育理念也正是现代音乐教育所积极提倡的。另外,中国的古琴文化和教育一直是与其他的姊妹艺术如文学、绘画紧密相连的。如我们常常所说某人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再如古琴音乐及教育的创作与传承是与许多文人和画家分不开的,古琴自古就是文人怡情养性的工具,是依托于文人而存在的。如孔子,既是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也是音乐爱好者、琴家;再如宋徽宗赵佶,既是书法家、画家,又是琴家;苏轼,既是文学家,又精通音乐和古琴,等等,不胜枚举。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古代音乐教育是各种学科综合的音乐教育,音乐是积累了文学家、画家等艺术家的智慧和心血的一门集大成的学科。而现代音乐教育也正在积极提倡学科综合,殊不知,我们的先人几千年前就是这样做的。 结语 中国古代音乐教育虽然在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方面都不同于近现代音乐教育,但通过古琴文化看中国古代音乐教育,我们看到了中国古代音乐教育的一些闪光的即使在现在看来都毫不落后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如注重音乐的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及文化传承价值。这充分说明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华先贤的思想的先驱性和对今人的指导性。著名华裔作曲家周文中说他的大部分成功作品都是从中华文化和中华先贤如老子、孔子等的闪光的智慧思想当中获得灵感的。因此,也愿我们更多的人能多多了解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从中发现智慧的闪光点,以指导并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化的各项事业。 参考文献: [1]朱则平,廖应文主编.音乐课程标准教师读本—2版(修订本).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 [2]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9. [3]章华英.古琴[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