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将至,微博一个帖子引起了网友的争议和讨论。这篇帖子从几个方面介绍一些已经被淡忘的传统习俗礼仪包括:7种《不宜送人东西》,20种《过年习俗》和30条《快要失传的中华礼仪用语》等。不少网友纷纷转帖,热议说:“一定要转,要失传啦!” 网友吐槽 专门说礼仪用语有点“酸” “头次见面用久仰,很久不见说久违。认人不清用眼拙,向人表歉用失敬。请人批评说指教,求人原谅用包涵。请人帮忙说劳驾,请给方便说借光。麻烦别人说打扰,不知适宜用冒昧……”对于这些文明礼仪用语,老少表现出了不同的认同度。 青年报记者在采访一些年轻人,当被问到“贵姓”时,他们直接回答“姓……”同样的问题在询问中年或者老年人时,他们多数会说“免贵姓……”对此,年轻人的解释是:“这样说我觉得好做作。” 此外,还有网友看完后将传统礼仪用语和现在流行的网络用语一一对应起来,比如“求人解答用请问”被翻译成“元芳你怎么看”,“向人祝贺道恭喜”则变成了“喜大普奔”,“中途先走用失陪”则直截了当成了“闪人”。 在网络上有大V表示,“传统礼仪,没有敬烟陪酒,没有八面玲珑,传统礼仪用语之美,在于朴实无华中透着一腔真诚!如此美的语言你还知道多少?你的孩子还知道多少?”但是,也有很多网友表示,传统礼仪需要传承,也要顺应社会发展,但最重要的是保存礼貌的精神而非言语上的形式。网友“@红色旋光”提出,假如在当今社会,女人初次见长辈还得道万福“小女子给您请安了”,“酸不酸哪?” 礼仪专家 许多传统不代表“朽木不堪” 对此,上海市礼仪协会相关负责人唐子渊表示:“礼仪用语等是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积淀和再现,是体现民族认同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有自己的本位文化,不能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而忘记自己的本位文化。” 谈及如何进行人际交往,唐子渊补充道,“与人打交道所谓‘礼无不答’,但也不能过于自谦。”她还认为,中国传统礼仪,不是只适合古代的,现今很常用,比如“久仰大名”,“幸会”,不是说古代的传统礼仪用语现在用已经“朽木不堪”了,它并没有过时,还是很时尚。据其透露,为积极弘扬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上海市礼仪协会也为中央文明办策划了中国传统节庆礼仪系列公益广告。 对于传统礼仪被淡化,唐子渊表示出担忧,“本位文化的流失,国家的根基也会动摇。不仅语言礼仪,中国的家庭礼仪等传统礼仪都是传统文化的象征,这体现了民族的凝聚力。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评审专家徐华龙也认为,“这对文化会带来很大的冲击。” [7种禁忌] 专家:禁忌、习俗辩证看待 “中国人必须知道7种东西不能送,不能送钟表,不能送鞋……”微博里如是说。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很多禁忌习俗,有网友认为这是一种迷信,不以为然。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评审专家徐华龙表示:“这是在特殊情况下的一些禁忌,也是普遍的一种习俗,与谐音有关。古时候送鞋是女子赠与其爱慕男子的一种礼物,象征一种和谐美满,其实也是一种习俗,过去并无邪气之说。” “把很多东西归到迷信方面也是不准确的,比如祭祖、扫坟。放炮仗是因为古时为了驱赶鬼魅,带来一种喜庆的氛围。本身习俗忌讳可能与迷信有关系,但现在更赋予一种积极的意义,人们通过这些习俗寄托美好愿望,与迷信的关系早已淡化,或者说意义的转变使之不应被称为迷信。” 所以对于网上流传的一些规矩习俗,应当辩证看待,理性选择,不能盲从,也不能一味摒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