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居和正坐是汉民族良好的生活起居方式,它对文明的存在和发展利大于弊,席居和正坐对汉文明演变的影响难以尽言。席居和正坐的时代,是汉民族历史上格外健康、英武、进取、优雅的伟大时代,是一个文明不断上升的时代。 分餐制是真正华夏原生的饮食方式,并非西方人的发明。我们民族的历史上,大部分时间都是分餐而食,由分餐改为会食不过千年。我们完全可以说,分餐才是真正的、当之无愧的华夏饮食传统,会食是民族生活方式异化后产生的伪传统——文明倒退形成的不健康传统。 历史学家们向人们描述了汉民族由分餐转为会食的过程: 古代中国人分餐进食,一般都是席地而坐,面前摆着一张低矮的小食案,案上放着轻巧的食具,重而大的器具直接放在席子外的地上。后来说的“筵席”,正是这古老分餐制的一个写照。《后汉书·逸民传》记隐士梁鸿受业于太学,还乡娶妻孟光,夫妻二人后来转徙吴郡(今苏州),为人帮工。梁鸿每当打工回来,孟光为他准备好食物,并将食案举至额前,捧到丈夫面前,以示敬重。孟光的举案齐眉,成了夫妻相敬如宾的千古佳话。又据《汉书·外戚传》说:“许后朝皇太后,亲奉案上食。”因为食案不大不重,一般只限一人使用,所以女子也能轻而易举。 分餐制的历史无疑可上溯到史前时代,它经过了不少于三千年的发展过程。会食制的诞生大体是在唐代,发展到具有现代意义的会食制,经历了一个逐渐转变的过程。周秦汉晋时代,筵宴上分餐制之所以实行,应用小食案进食是个重要原因。 十六国时期,频繁的战乱,还有居于国家统治地位民族的变更,使得中原地区自殷周以来建立的传统习俗、生活秩序及与之紧密关联的礼仪制度,受到了一次次强烈的冲击。正是在这种新的历史背景下,导致了家具发展的新趋势,传统的席地而坐的姿势也随之有了改变,常见的跪姿坐势受到更轻松的垂足坐姿的冲击,这就促进了高足坐具的使用和流行。唐代时各种各样的高足坐具已相当流行,垂足而坐已成为标准姿势。大约从唐代后期开始,高桌大椅的会食已十分普通,无论在宫内或是民间,都是如此。家具的改变引起了社会生活的许多变化,也直接影响了饮食方式的变化。 中国古代的分餐制转变为会食制,并不是一下子就转变成了现代的这个样子,还有一段过渡时期。过渡时期的饮食方式,又有一些鲜明的时代特点。在会食成为潮流之后,分餐方式并未完全革除,在某些场合还要偶尔出现。例如南唐画家顾闳中的传世名作《韩熙载夜宴图》,就透露出了有关的信息。夜宴部分表现的不是围绕大桌面的会食场景,还是古老的分餐制,似乎是贵族们怀古心绪的一种显露。其实这也说明了分餐制的传统制约力还是很强的,在会食出现后它还有一定的影响力。 在晚唐五代之际,表面上场面热烈的会食方式已成潮流,但那只是一种有会食气氛的分餐制。人们虽然围坐在一起了,但食物还是一人一份,还没有出现后来那样的津液交流的事实。这种以会食为名、分餐为实的饮食方式,是古代分餐制向会食制转变过程中的一个必然发展阶段。到宋代以后,真正的会食——即具有现代意义的会食才出现在餐厅里和饭馆里。 分餐制的科学和文明已经无需赘言。2003年的SARS危机之后,人们终于承认了会食制度的不文明不卫生,国家甚至制定了餐饮行业的分餐制标准加以推行。但是,千百年形成的落后“传统”已经积重难返,习惯的力量过于强大,会食仍然是当代中国人饮食方式的绝对主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