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绩溪是徽官、徽儒、徽商、徽剧、徽墨、徽菜为主的徽文化发祥之地,这一切都是靠两条腿走出来的文化,而脚下的土路,就叫徽杭古道。徽杭古道就是徽州的绩溪人打造出来,通往沪、杭的捷径。 坎头赶“海” 坎头是绩溪县深山中的小村庄,这里民居多明清建筑,斗拱飞檐雕刻细腻,粉墙黛瓦磷次栉比。古巷青石铺路,曲径通幽,抬头可望见马头墙层层叠叠,飞檐翘角,纵横交错。村中景点有“三屏”“五墩”“八景”,古建筑专家赞为“徽州古村落一颗明珠”。在每年初春都会上演一出“满城尽带黄甲”。 早些年,这些皖南的古村还默默无闻,直到变成摄影爱好者的创作天堂,才逐渐被流传开来。很多人就会趁着四月春光到坎头来赶“海”,你一定会很奇怪这山凹里哪里有海,其实就是指的云海和花海了。 这里的油菜花并不像歙县石潭那样肆意和浩荡,它们大多是纤秀的线条或者规整的色块,与苍墨的山色分明。有的像细瀑从山隙流淌,有的像绣帕在阳光下晾晒,还有那些谷底田野上如棋盘一样的农田,把灿烂演绎到极致。 顺着羊肠小道而行,你的衣袖、裤腿上会沾满金黄色的花粉,浸染着一种扑鼻淡香,那是和泥土的芬芳最融洽的混合。所到之处尽是满眼的菜花相伴,就算是翻山越岭也不会觉得辛苦。 一夜春雨过后的清晨,登上农家顶楼的阳台,天微微泛晴,云海就汹涌而至。坐落在山顶上的古村落在云涛中若隐若现,简直是天上人间,突然间心间就有了坐观云涌的闲情逸致。雾最浓的那会儿,当你走在山道上时就仿佛腾云驾雾,对面的山岭只露出尖尖角,一定会错以为自己登上了四五千米的高峰。 从坎头出发,有一条贯穿佳景的路线,途中沿着村间的小路拾级而上,绕过几户人家的后院,往下望去,是一条清澈的河流在谷底的村落前拐了个弯,山水相融,呈现出一派和谐之美。 渔川,“江南第一关” 沿公路一路南下,来到清凉峰山脚下的渔川古村,村落依清凉峰而起,油菜花和油麦菜的黄绿相间创造出独特的自然风景。这里是徽杭古道的起始点,也是徽杭古道重要关隘。徽杭古道是继我国“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之后的第三条著名古道。 徽杭古道西起伏岭,东至浙江省临安市马啸乡,位于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侧,北靠黄山,南依天目山,全长25千米,是古时联系徽州与杭州的重要纽带,保存最完整的一段是绩溪县境内的盘山石阶小道,自岩脚至关口经1400余级台阶,也是徽杭古道的精华所在。 这条古道早在唐代就已修成,这里比绕道昱岭关还近百余里。古道上每隔5里就设一个茶亭,供过往路人休息。海拔424米的 “江南第一关”又名瑶瑶岩,是因太平天国待王李世贤与1861年率部于此,赞为天险而得名。关口刻有“径通江浙”的魏体大字。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由于地窄人稠的生存缺陷,注定了徽州人要向外部世界拓展生机。早在东晋时代,徽州人就已远赴异乡,奋迹商场了,故自古有“无徽不成市、无绩不成街”的说法。 与绩溪相毗邻的昌化人,就是用自己纺织的棉织品沿古道到绩溪换回粮食与棉花。徽商多是小本起家,尤其吃苦耐劳,所以绝大部分徽商出行选择的是乘船或徒步,一代代的徽州人贩运盐、茶、山货,走出了一条条饱含风霜的经商之路,徽杭古道即其中之一。 伏岭,“徽厨之乡”“徽剧之花” 带上满心的愉悦和莫名其妙的好心情,沿着金黄的油菜田埂,吟一段往昔经典的浪漫词牌,体验一下在乡村与城市之间徘徊的美妙情怀。在流水声中踏着散发着泥土与青草清新气味的田间小路,游走于油菜花间,美的就像置身于童话世界,恍惚一伸手指就能触及来自天堂的幸福。 “山地种茶、水田种稻、家庭养猪、房前种果、流水养鱼”这种封闭式的家庭原始劳作模式一直沿续至今。田园牧歌式的农耕文化,大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群山的阻隔,使这片“古徽州“的原貌倔强而完整地遗存下来。 因山势多变,河流也多蜿转,回绕纠结之处,常为深湾,必有人家。她的美是含蓄的、内敛的,古树、老藤、断壁、枯井,甚至雨滴掉落青石板的嘀哒声,村妇浣洗时的棒起棒落声。淳朴的村民热情为你指路抑或带路,用心感受,你会发现那是一种宁静清悠的享受。 才与次千个连千才次扎扎才次连千次千乙个才扎才,与才连千次千乙个才与次连连才连连次千乙个才连,连才连连次千乙个才连千次千乙个才连连次千乙,个才扎才与才连连次千乙个才扎才与才连连次千一个才------远处山村里传来徽剧《八阵图》中的水龙吟锣鼓点。 前方的村庄叫伏岭,徽剧就发源于此。村落建于宋代绍兴三年,已达800多年。相传在建村伊始,每年冬季,皆有恶兽肆虐村寨,攫食孩童及家养牲畜,扰得村人无以安心。于是,村民决定制作一种更凶猛的“徊”来驱赶恶兽。 后来,“徊”就成了图腾,是历代伏岭人的吉祥物。“徊”走街串巷狂舞后,上戏台面对大佛作祭祀表演,渭之“请台”和“舞徊”。到明万历年间,当苏州昆曲传入伏岭后,当地的艺人们创造性地融入“舞徊”的演唱技巧、风格,逐步发展成既有昆曲韵律美,又有弋阳诸腔通俗美的新剧种-一徽剧。 清代四大徽班进京,同汉调等剧种合流演变为京剧,此时伏岭便有了“京剧之源”的美称。后来甚至连中国南北几十种地方戏曲剧种,都与它有着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徽剧著名演员余银顺就是这里的坦头村人。 徽班进京,促使徽剧进入了鼎盛时期。到清光绪年间,伏岭的徽剧班无论是演技、伴奏、腔调,还是戏装道具都到达了一个很高的水平。演员能文能武,唱念做打具佳。唱腔由徽昆、吹腔、拨子、二簧、西皮、高腔、花腔杂调等类组成。 观戏者必食之,故,伏岭的卲氏私房莱堪称:中国八大菜系之一。伏岭下村,古称纹川。有2000多人口,系邵姓聚居大村,多厨师,为“徽厨之乡”。清末民初,绩溪人章祥华、路文彬,许文瑜、邵天民先后经营武汉、上海、南京等埠,成为徽菜馆业的创始人,绩溪徽菜徽厨也因之声名远播。 龙川,人杰地灵 过伏岭就是龙川了。村东龙峰耸立,村西凤山相望,北有登源河蜿蜒而至,南有天马山奔腾而来,东西南北、山水相连,聚天地之灵。村头水口有朝笏山鹤立,石境辉映,登临俯瞰,村若龙舟,志赴江海,傍水待发。 龙川,又称坑口,是一个已有一千六百余年的历史的古村落,胡姓在这里聚族而居。明代时,该村发展到了一个鼎盛时期,曾有10多人中进士,其中最著名的是胡富和胡宗宪。传至当今“锦”字辈,计历48世,更为十分了得。 龙川水绕村东流,汇入登源河,两岸民居鳞次栉比。村内现有“龙川胡氏宗祠”、“奕世尚书坊”、“徽商胡炳衡宅”和“胡宗宪故居”等。胡氏宗祠内,左右共有二十幅荷花图,前厅有十三幅梅花鹿图,寓意是“和平共处,福禄共享”。 看来,和谐之说早就有之了。这里还有一座十全十美桥,石桥墩由十块石条构成,桥面由十块石板铺成,在桥上走一走,定能走出好运,走出奇迹来。你看,红顶商人胡雪岩就是从这里走出来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