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修行人生 > 家庭 >

相夫教子的苏轼之母

http://www.newdu.com 2017-12-23 网络 佚名 参加讨论

    
    三苏祠
    在成都平原西南边缘,有一个文化名城:眉山。眉山古称眉州,近千年以来,眉山以“三苏”父子的故乡为骄傲。“三苏”是苏洵、苏轼与苏辙富父子仨,皆是一代大文豪,名列“唐宋八大家”,其中苏轼尤为后人推崇。
    “三苏”的故事,先从苏轼的父亲苏老泉说起。苏洵,号老泉,自幼聪慧,尤喜遍游名山大川,直到二十七岁才发愤书。《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就是苏洵。1037年赴京城应试,败北而归。出师不利,虽受挫而不气馁,更加发奋攻读。次年第二次再试,仍名落孙山。庆历五年第三次入京应试,又不中。于是寄情于山水,游览天下胜迹。因父去世,奔丧回家,从此意绝功名。他焚毁全部文稿,潜心研究六经,诸子百家之说,从事著作,对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的苦心栽培教育,要求儿子懂得读书是为了“内以治身,外以治人”,应以古人名节自励。在此期间,苏洵以严谨的态度撰写了《机策》、《权书》、《论衡》、《洪范论》、《史论》等名篇。
    苏轼号东坡居士。苏轼少年聪颖,勤奋好学,即所谓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这得益于他在幼年时期就有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他有一个严厉的父亲苏洵,又有一个通晓经史、充满慈爱、心地善良的母亲。苏轼在60多岁的时候,被流放到海南岛,在那个蛮荒之地,他的衣食住行都遇到了困难,他自己耕种,自己酿酒,想写字还自己制墨,忧伤常常爬上心头。一日月明星稀,东坡恍然进入梦乡,梦见自己又回到少年时代,父母亲秉卷严格监管自己读书的情景又清晰地回到梦中。梦醒的刹那,他老泪纵横,想自己幼年随母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父母影响。
    苏轼的母亲程夫人,出生名门,世居眉山。自幼熟读诗书,深知礼仪,颇具远见卓识。18岁嫁到苏家,安贫持重,敬老爱幼,团结同辈,远近都称赞她的贤淑。一次,有人问她:“你娘家有钱,何苦自甘过此粗粝的生活,不向爹娘开口?”她回答:“我去求父母,当然不会遭拒绝,但被别人说我丈夫靠人养活,又将如何解释?”
    
    苏轼像
    苏洵不刻苦读书时,她诚恳劝勉丈夫。当苏洵发愤读书后,程夫人看他作的诗文,指出:“读书是深入探讨古今天下兴衰成败之理,用以治世。学习圣贤之道,用以修身。”于是苏洵焚毁旧时诗文,重新研讨六经百家之说,抑而不发,到非发不可时,才下笔成文。从此,诗文一出,便惊朋辈。苏洵很感谢夫人的帮助,在《祭妻文》中沉痛地说“寡居终日,有过过谁箴(规劝)!”
    苏洵认真读书时,膝下已有一女二男,即5岁的女儿八娘,3岁的苏轼和一岁的苏辙,教育子女的任务落在程夫人身上。因程夫人治家有方,苏家渐渐富裕起来。她接济穷人,乐善好施,却不为儿女蓄积钱财。她非常注重对孩子的人格培养,常常挑选古今来人事成败的关键问题进行讲核能这。有一天,程夫人教儿子读《汉书范滂传》。范滂是东汉名士,查办贪官污吏,铁面无私。因党锢之祸,范滂牵连其中而被杀。苏轼问:“儿若为范滂,母亲允许吗?”她答道:“儿若能为范滂,娘难道不能成为范滂的母亲吗?”(范滂母亲为成全儿子的志愿而自杀)。有人在宅内发现前人的窖藏金银,她重新埋好,不许挖取,并教育子女:“非分之财,分文不能妄取。”如此精辟的回答,值得我们每个人特别是我们每一个做母亲的人深思。苏轼少年时代良好的家庭教育奠定了他今后的伟大人格。虽然,他一生仕途坎坷,但是其人格的力量,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却大放光芒 。苏轼兄弟一生这官清正,这与程夫人的勉励教育是分不开的。程夫人天性善良,又信奉佛教,对世间一切有情生命皆心存爱惜。苏家庭院,竹柏丛生,杂花满树,许多鸟雀都来这里筑巢、栖息。程夫人严禁家人捕鸟取卵,天长日久,来苏家庭院安巢的鸟儿越来越多,而且都不怕人,有的甚至把窝筑到低矮的枝丫上,小孩子可以俯身而视,给小鸟喂食。程夫人从细小事情入手,培养儿子的仁心慈念,对于苏轼一生有着非常生重大的影响。
    苏轼的家是一个富有文学气氛的书香门第。苏轼曾有诗记述: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高树红消梨,小池白芙蕖。常呼园中婢,雨中撷园蔬。竹林,梨树,开满洁白荷花的水塘,清新整洁的蔬菜园,这些平常而美丽的景致,构成了苏家的外部环境,而家里丰富的藏书,则使苏家显得并不平常。家学渊源,得天独厚,这是苏轼成才的一个重要条件。苏轼6岁发蒙,在入学前便已认识了很多字。由于聪明好学,严父慈母的悉心教育,在莘莘学子中很快脱颖而出,成为品学兼优的佼佼者。
    苏轼在学习上经过了严格的训练。母亲总是给他开出切合他学习的书目,不但学习散文、赋的写作方法,还学习诗的创作方法。母亲让他学习《楚辞》、《诗经》,学习李白、杜甫、白居易、陶潜,也学习李商隐、王维、杜牧、孟浩然、刘禹锡,又学习韩愈、柳宗元。学诗以李白、杜甫及陶潜为主,学文以孟子、韩愈为主。他对自已的文学创作作过这样的描述:“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春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止,如是而已矣。”他在总结学习古代各名家散文的主要之点时指出:读《战国策》,学说利害;读贾谊、晁错、赵充国章疏,学论事;计《庄子》,学论理性;又须熟读《论语》、《孟子》、《檀弓》,要志趣正当;读韩柳,令记得数百篇,要知作评议体面。
    
    三苏祠
    苏轼除读书写作外,母亲还请人教授书法绘画、弈棋弹琴等。母亲认为“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他特别喜好书与画,甚至到了“薄富贵而厚于书,轻生死而重于画”的地步。 
    “一心苦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人只是书呆子,苏轼却不然,爱好广泛,亲近自然。母亲的谆谆教诲、淳厚古朴的故乡民风和灵秀的故乡山水,对苏轼的成长影响至深。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