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金简 1985年5月,登封唐庄一农民,在嵩山太室山峻极峰发现一个金质的长条片,上书有文字。上交登封人民政府,并由登封人民政府拨交河南省博物馆。经鉴定,这件长方形金片长36.2、宽8厘米,重223.5克,含金量96%以上,整体无纹饰,其上双钩錾刻铭文3行63字。上言:“大周国主武曌好乐真道长生神仙,谨诣中岳嵩高山门,投金简一通,迄三官九府除武曌罪名,太岁庚子七月甲申朔七日甲寅小使臣胡超稽首再拜谨奏。”这件文物最初被命名为“武则天除罪金简”,后改名为“武则天金简”。武则天金简是武则天所遗留的唯一一件与她本人有关的可移动文物,对于研究唐代历史、武则天的政治思想、武则天书法、古代投简制度、古代封禅等都有重要价值。 武则天金简的简文传递了许多文化与历史信息:武则天金简上所书主要内容为“谨诣中岳嵩高山门,投金简一通,迄三官九府除武曌罪名。”“三官九府”是道教天、地、水三神及其所配宫府。《仪礼?觐礼》篇称;“祭天燔柴,祭山丘陵升,祭川沉,祭地瘗”。道教产生后将治病驱邪的“三官手书”确立为天、地、水三神,三官各有三府共为九府。 根据这段文字,我们可以认定这是武则天所制的投龙简,是武则天向三官九府投送的名刺,其中的“除武曌罪名”是道教请求解除灾祸,获得长生的用语。投龙活动是道教进行法事活动的重要议程,古代帝王举行道教祭祀活动,为了沟通神界,祈求平安,免除灾祸,往往会在三个简上书写祈愿内容,奏告三官,即投龙简。投龙简分别为山简、土简、水简,山简投于高山之中;土简埋于地里;水简投于潭洞水府。 从简文“好乐真道长生神仙”中可看出武则天对道教的信仰。武则天在称帝以前以崇信佛教为主,称帝之后逐渐转向道教,特别是武则天晚年对道教的偏爱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她在登基前借助道教符谶的形式伪造《大云经》和《大云经疏》,为她的登基制造舆论。登基以后她多次进行投龙活动。《岱岳观碑》天授二年(691年)题记记载了“二月十日,金台观主,中岳先生马元贞等奉圣神皇帝敕,缘大周革命,往五岳四渎投龙作功德。”《奉仙观老君石像碑》也有一则题记“天授三年岁次壬辰正月戊辰朔廿四日辛卯,大周圣神皇帝缘大周革命,奉敕:遣金台观主马元贞往五岳四渎投龙作功德。十六日至奉仙观,沐浴醮斋,行道忏悔。”此后,圣历元年(698年)、长安元年(701年)、长安四年(704年)9月和11月,都派人进行投龙活动。圣历二年(699年)武则天路过缑氏,还亲自拟文并撰写碑额立《升仙太子碑》于升仙太子庙,表达她对道教的崇慕和升仙的向往。 金简最后纪年为“太岁庚子七月甲申朔七日”。太岁庚子是中国古代的太岁纪年法。中国古代常用纪年法有三种,一是年号纪年,主要根据古代帝王继位的年号排列岁次,中国古代大约有八百多个年号。二是太岁纪年法,又称岁星纪年法。人们设想太空有一个岁星,每年运行一个岁次,将天空分成十二份称十二太岁,与将十个岁阳名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年名,六十年周而复始,这种纪年法始于周初,盛行于春秋战国,东汉时终结,为干支纪年法打下了基础。干支纪年法始于东汉,成为今天农历纪年仍然使用的纪年法。古代简牍纪年以年号纪年较多,太岁纪年唐代较盛行。除武则天金简外,唐玄宗投龙铜简也用太岁纪年,五代吴越国钱鏐65岁是投的银简用太岁纪年,77岁时所投改为年号与太岁纪年合用。这种合用的纪年法在济渎庙发现的宋代神宗投龙玉简上也有体现。 此外,金简上有五个武则天自造字,为“圀”(国)、“瞾”、日、月、臣。武则天称帝以后为了彰显她的标新立异,表达她的政治意图,先后创造了19个自造文字。这些自造文字基本是在原有文字基础上加以改造。所造文字一是武则天年号如:载初、天授、圣历、证圣等。二是年、月、日、星、天、地、人、臣、君、国等国家公文、书信、文章常用字。三是武则天自己的名“瞾”。这些字体现了武则天的统治思想,如她自己的名“瞾”字,为日月当空,光照万物。据《正字通》载:“有言国中或者,惑也,请以‘武’镇之。”但改后像武氏被困,于是又改成“圀”,意为国家统御八方,八方之民悉为掌握。臣字为一中心,作人臣的要对君主一心,对万民一心。武则天通过造字宣扬她的治国方略,传达她的对于国家、人臣、天地的思想,树立她作为人君崇高的地位。由于她所造的字背离中国传统的汉子成字原则,过于复杂难懂,所以武则天死后,这些字就被抛弃,成为死字。 武则天金简是武则天所遗留的唯一一件与她本人有关的可移动文物,对于研究唐代历史、武则天的政治思想、武则天书法、古代投简制度、古代封禅等都有重要价值。 作者 王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