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篇 现代物理学的哲学贫困(之一) 一、亚里斯多德 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323年)写《物理学》的那个时代,亚里斯多德和他的老师柏拉图的思想是处于主导地位的。柏拉图的理念论和亚里斯多德的形而上学都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虽然赫拉克利特的朴素辩证思想和德模克利特的朴素唯物思想(原子论)也都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主流,异议颇多,也未被亚里斯多德采信。 所以,在亚里斯多德的著作中不会有赫拉克利特朴素辩证和德模克利特朴素唯物的元素。形而上学是亚里斯多德物理学的基本特征。那时是哲学的萌芽初创阶段,当然贫穷了。 二、牛顿 牛顿(公元1642—1727年)在《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一书中,他接受了伽理略的实验主义和德模克利特的原子论,抛弃了亚里斯多德的形而上学。他还采纳了笛卡尔的唯理主义,使数学描述与实验和观测并重。牛顿是非常非常聪明的,他已经采信了那个时代最先进的哲学——实验主义和唯理主义,取得巨大的成就,把物理学带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在牛顿那个时代,在哲学领域里还没有辩证法。黑格尔的辩证法在牛顿去世后约九十年才出现,西方物理学界也不知晓中国道家哲学的辩证法。所以在牛顿那里,不可能有“反者道动”的、对立转化的思维,他的物理学里只有吸引,没有排斥的描述是毫不奇怪的。 牛顿的哲学贫困是历史之发展尚未到位,发现排斥的条件尚不成熟。 三、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公元1879—1955年)接受了马赫的相对主义,全面置疑牛顿的绝对化观念,把牛顿力学发展到相对论的新阶段,开启现代物理学之先河。 关于排斥,爱因斯坦是有所察觉的。 他从自己的广义相对论出发,得到了一个著名的宇宙方程,现在叫爱因斯坦宇宙方程。爱因斯坦曾想从该方程得到一个在三维空间上是有限而无边的、但在时间上则是螺旋的解答。经多年努力,他仍不能成功。 爱因斯坦突地恍然大悟:他的宇宙方程本质上是牛顿引力定律的推广,而在牛顿那里是不含排斥的,物质之间只有吸引而没有排斥,不可能形成稳定的宇宙,所以自己不能得到解答。 于是他在宇宙方程中,人为地加入了一个未经证明的、很小的宇宙项来代表这个排斥,做成一个新的宇宙方程。很快,爱因斯坦就得到了他的宇宙解: 一个静态的、各向同性的、直径为70亿光年的、没有形状的、没有边界的、四维时空的连续区。 非常可惜,当弗利德曼宇宙论出现后,爱因斯坦却承认他所假定的宇宙项是主观的、错误的,宣布放弃自己的宇宙论。爱因斯坦戛然而止,未能坚决地按自己的方向继续走下去,排斥未能被爱因斯坦发现。使得非稳态的、大爆炸的、震荡宇宙论能够五十多年来居于统治地位。 (可参阅《道家哲学和现代物理学基础》 第二十六篇 大爆炸宇宙论的产生)四、爱因斯坦为何不能发现排斥? 关于排斥,爱因斯坦有所察觉,凭爱因斯坦的智慧他完全可能发现排斥。可惜,他并不认为,排斥对于现代物理学是必不可少的,未能沿着引入排斥宇宙项的正确方向继续深入下去。 另一方面,爱因斯坦虽然接受了马赫的相对主义,全面置疑牛顿的绝对化观念,发明了相对论。但是,在他的哲学构成里有着明显的哲学贫困,只有马赫的相对主义是远远不够的。 爱因斯坦没有采信他的德国同胞——哲学家康德关于排斥对牛顿的置疑。也没有采信他的另一位德国同胞——哲学家黑格尔的辩证法。据推测,大约也不知晓东方道家哲学奇妙的辩证法则。没有这些先进哲学思想的启示,爱因斯坦的思维会受到很大的限制,不能发现排斥看来也是很自然的事。 (转载自张天健_560)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