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与科学 >

道教宇宙演化观与大爆炸宇宙论之比较

http://www.newdu.com 2017-12-27 问道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中国先秦道家和后世道教学者都相当重视宇宙演化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宇宙演化理论。学术界对此已做过不少研究,张岱年著《中国哲学大纲》讨论了“道”的本体论内涵[1],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讨论了庄子的有无相生思想和《淮南子》的道宇宙演化理论[2],姜生和汤伟侠主编《中国道教科学技术史》(汉魏两晋卷)讨论了道家宇宙起源理论[3],陈美东的论文“朴素的宇宙膨胀论”发掘探讨了元代道士林辕《谷神篇》中的宇宙膨胀思想[4],此外还有其他一些相关论著。这些工作揭示了道家和道教关于宇宙演化问题的思想认识,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从《道藏》的相关文献资料来看,道教徒对于宇宙演化问题进行过长期的思考和探索,形成了丰富的思想内涵。综观道教的宇宙演化理论,其思想认识主要包含“有生于无”的自然演化说、“混沌膨胀”说和“劫运轮回”说等内容,这些认识与现代大爆炸宇宙论所描述的宇宙演化过程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
    
    大爆炸宇宙论认为,宇宙是从“奇点状态”爆炸演化而来,时间、空间和物质都是从大爆炸开始产生的。在此之前,它们都不存在,宇宙是无;在大爆炸之后,宇宙开始了时间的延续,空间的膨胀,万物的生演。这种理论推测宇宙的演化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膨胀宇宙,即大爆炸之后宇宙永远膨胀下去,万物随同空间的膨胀而不断演化;而另一种是振荡宇宙,即大爆炸之后宇宙呈周期性的膨胀和收缩状态,宇宙空间一段时间膨胀,一段时间收缩,永远交替变化;前一种情况,宇宙有开始,没有终结,万物处于永恒的演化发展之中;而后一种情况,宇宙则处于生成和毁灭交替进行状态中。我们生活的宇宙以哪种方式存在,取决于宇宙中物质的密度。大爆炸宇宙论是在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现代宇宙学理论。这一理论已经得到河外星系谱线红移、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和氦元素丰度等观测事实的有力支持,因此被称为标准宇宙模型。
    毫无疑问,道教宇宙演化论和大爆炸宇宙论属于两种不同层次的理论,前者是带有一定思辨性和神学色彩的理论,后者是具有科学理论基础和一定的观测事实根据的现代科学,但它们都以宇宙的起源和演化为认识对象。这两种理论在基本思想认识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类似性,这是一种耐人寻味的科学文化现象。系统分析和比较这二者的相似性,有助于深入理解道教学说的思想内涵。
    1、“有生于无”——宇宙从无中创生
    从本质上说,无论哪种宇宙演化理论,只要承认宇宙有个开端,就会面临着如何回答宇宙在开端之前是有还是无的问题,就会遇到“有”与“无”的逻辑矛盾。现代大爆炸宇宙论认为,宇宙起源于一颗原始质点的爆炸。这种理论虽然已得到一系列重要观察事实的有力支持,但同样无法回答宇宙在爆炸之前是“有”还是“无”的问题。为了解决这种困难,英国宇宙学家S•霍金(Stephen Hawking)提出了“宇宙创生于无”的说法。中国的老子似乎早已认识到这类矛盾的不可避免性,并试图加以解决。
    《道德经》指出:“无,名天下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5]老子用“有”和“无”说明宇宙的起源,认为宇宙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演化过程。为了描述宇宙演化的开端,他设定了一个宇宙演化的逻辑起点,并以“道”表示这个起点。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6]“道”经过“一”、“二”、“三”演化出天地万物。老子并未说明其中的“一”、“二”、“三”代表什么,因而后人对之做出了种种不同的猜测,给出了许多繁复的解释。其实,老子的本义或许并不是用它们表示具体事物,而只是用以象征性地说明从“道”演化出宇宙万物的中间环节。
    “道”作为宇宙演化的起点,相对于其后的万物而言,它是“无”;但它不是绝对的无,其自身包含万物的根源,所以它又是“有”。因此“道”是“有”与“无”的辩证统一。这正像大爆炸宇宙论所说的“宇宙奇点”,在奇点之前,宇宙是无;在奇点之后,宇宙是有;奇点是有与无的统一。
    由“道”开始,宇宙如何演化?在老子之后,各家学者进行了发挥。
    
    《庄子》继承了老子《道德经》中的宇宙演化思想。《庄子•知北游》指出:“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当名;…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有先天地生者,物耶?物物者非物,物出不得先物也。”[7]《庄子•庚桑楚》也指出:“万物出乎无有.有不能以有为有,必出乎无有。”[8]晋代王弼注释《道德经》曰:“无形无名者,万物之宗也。”[9]这些论述都是强调宇宙创生于无,宇宙是从无形无象的状态产生出来的。
    1993年10月,湖北荆门郭店战国楚墓出土一批竹简,其中《太一生水》篇专门讨论了宇宙的演化。该文认为,宇宙开始于“太一”。由“太一”生出水,“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地。”天地相辅,以成神明;由神明演化出阴阳,阴阳经过冷热干湿变化而形成一年四季。因此,“四时者,阴阳之所生也。阴阳者,神明之所生也。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天地者,太一之所生也。是故太一藏于水,行于时,周而又始,以己为万物母;一缺一盈,以已为万物经。”[10]“太一”,在古代有多种含义,此处表示宇宙演化的开端。《庄子•天下篇》说,关尹、老聃“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吕氏春秋•大乐篇》也说:“道也者,至精也,不可为形,不可为名,强为之,谓之太一;”又说:“万物所出,造于太一。”汉代高诱注曰:“太一,道也。”[11]所以,在宇宙论意义上,“太一”是老子“道”的别名。因此,战国楚简的“太一”演化说,即是“道”演化说,是对老子“道”生万物思想的发挥。
    汉代《淮南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宇宙演化思想。《淮南子•原道训》指出:“夫无形者,物之太祖也。”[12]《淮南子•说山训》也说:“有形出于无形,未有天地能生天地者也。”[13]这些也都是认为,宇宙是从无形状态演化而来。《淮南子•天文训》用“冯冯翼翼,洞洞灟灟”描述天地未形成之前的虚霩状态,认为宇宙的演化由此开始,“道始于虚霩,虚霩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清妙之合专易,重浊之凝竭难。故天先成而地后定。天地之袭精为阴阳,阴阳之专精为四时,四时之散精为万物。”[14]《天文训》作者认为,在“虚霩”状态有时间和空间,从时空中产生气,气有清浊,清阳之气凝为天,重浊之气结成地,天地相互作用产生阴阳,阴阳变化形成四季,四季运行化育万物。这种宇宙演化过程的描述,把老子的道生说具体化了。
    此外,《淮南子•俶真训》把宇宙的演化分为“有有者,有无者,有未始有有无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无者”几个阶段。最初的“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无者”状态是:“天地未剖,阴阳未判,四时未分,万物未生,汪然平静,寂然清澄,莫见其形”。这时天地万物尚无端倪,宇宙处于一片浑然静谧状态。然后进入“有未始有有无者”阶段,这时天地万物已开始萌动,宇宙“包裹天地,陶冶万物,大通混冥,深闳广大,”已“生有无之根”。接着是“有无者”阶段,这时宇宙仍然处于“视之不见其形,听之不闻其声,扪之不可得也,望之不可极也”的状态。但这不是绝对的无,而是“浩浩翰翰,不可隐仪揆度”的宇宙物质存在状态。由此进一步演化为“有有者”阶段,此时万物已经形成,有形有质,“可切循把握而有数量”。[15]《俶真训》所说的“有”和“无”都是指宇宙的物质存在形式,“无”是指原始物质尚处于无形无象状态,“有”是指已形成有形有象的具体事物,是对老子“有”“无”概念的发展。
    
    老子用“道”、“有”和“无”概念描述宇宙的演化,《庄子》继承了这种思想,《淮南子》进一步发展了这种思想,力图把宇宙的演化过程描述得更加具体和完备。从老子到《淮南子》的这一认识发展过程,反映了这一时期道家对于宇宙演化问题所做的思考。
    《列子》原书为列御寇所作,其基本主旨反映了道家思想。现存《列子》系晋代人重新整理而成,其中仍然保存了一些道家的观点。《列子•天瑞篇》认为,在天地未分之前,宇宙经历了“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和“太极”五个演化阶段,“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离,故曰混沦。”[16]宇宙经过从无气到有气、从有气到有形、从有形到有质的演化过程,最后达到气、形、质都已具备而尚未分离的混沦状态,也即“太极”阶段。《列子•天瑞篇》关于“太易”、“太初”、“太始”、“太素”的内容,被认为是晋人抄自汉代纬书《易纬•乾凿度》。[17]唐代皇室崇尚道教,《老子》、《庄子》和《列子》等被作为道教经典而备受推崇,因而其中的宇宙演化思想对后世道教学者产生了广泛影响。
    《老子》、《淮南子》和《列子》都对宇宙演化的过程进行了讨论,《老子》的“一”、“二”、“三”,《淮南子》的“虚霩”、气、天地、阴阳、四时、万物,《列子》的“太易”、“太初”、“太始”、“太素”,这些都是力图说明宇宙演化的详细过程。这种思想追求与大爆炸宇宙论基本上是一致的。大爆炸宇宙论更为具体地描述了宇宙爆炸后的演化过程。这种理论认为,我们生活的宇宙大爆炸于150-200亿年前,在大爆炸时刻,宇宙的大小为零,处于无限高温状态;大爆炸10~35秒后,宇宙暴胀,处于极高能量的统一场形态,并开始分解出强核力和弱电力;大爆炸1秒后,温度下降到100亿度,产生光子、电子和中微子,以及它们的反粒子,有少量质子和中子存在;大爆炸100秒后,温度下降至10亿度,宇宙进入原初元素合成期,质子和中子结合成氘原子核,氘与质子和中子结合生成氦核、锂和铍等;大爆炸30万年后,宇宙温度降至3000度,化学结合作用使中性原子形成,宇宙主要成分为气态物质,并逐步在自引力作用下凝聚成密度较高的气体云块。大爆炸约10亿年后,星系、恒星和行星开始形成。中国古代道家和道教学者对于宇宙演化过程的描述,与现代大爆炸宇宙论的描述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是自然哲学性的思辨,后者是自然科学理论。
    关于宇宙演化过程的讨论,除《老子》、《庄子》和《列子》等道教经典之外,其他道教经书中也有丰富的内容。例如:
    唐代道士钟离权《秘传正阳真人灵宝毕法》引述了道经《金诰》关于宇宙演化的论述,其中认为宇宙开始于“太元”,此后经历了“太始”、“太无”、“太虚”、“太空”和“太质”几个演化阶段。“太质者,天地也。天地清浊,其质如卵而玄黄之色,乃太空之中一物而已。”太质其形如卵,其色玄黄,是天地的初始状态。从太质开始,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和升降运动使“天地行道,而万物生成”。[18]
    唐代道书《混元八景真经》描述宇宙演化过程说,在天地开辟之前宇宙“只是虚无”,在虚无之中产生“景气”,“景气”演化成水,“流水者阴气,阴极始生阳气。阳气渐上炎热,方结为火。”水火“二物交泰,各生积气。积气所生,阴阳相炼,其数满足,始结为混沌。”然后,阴阳相互作用使混沌分解,“便分积清之气为天,积浊之气为地。”[19]
    北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二载《太始经》把宇宙演化过程以“九十九万亿九十九万年”为时间单位分成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宇宙演化的内容都不相同。宇宙最初是“洪源溟涬,蒙鸿如鸡子状,名曰混沌玄黄。”由混沌中产生“一气”,经过九十九万亿九十九万岁的演化,一气“化生三气”;然后经过长时间的演化生成“九气”,由“九气”生演出天地、日月星辰、阴阳五行和万事万物。[20]
    宋代道士王道渊《太上老君说常清净妙经纂图解注》也认为,宇宙之初,“隐而无象,溟溟涬涬,辽廓无光”,只是“一混沌而已”。混沌中“有一阳初动于中,便生奇偶,分阴分阳,生育天地。”由清气上腾而生成天,浊气下降而结成地。然后,“阴气出地而复上升于天,阳气从天而复下降于地。”在这种“阴阳往来循环不已”过程中,“日月运行,五气顺布,四时行焉,故能长养万物。”[21]
    元代道士陈至虚《上阳子金丹大要》引述上阳子关于宇宙演化过程的描述时也认为,宇宙开始时是“溟溟涬涬,窈冥莫测”状态,称为“太一”、“道”或“未始”。这种状态不是了无生机,而是“氤氲活动,含灵至妙”。然后经过“一气动荡,虚无开合,雌雄感召,黑白交凝,有无相射”过程,进入“混混沌沌,冲虚至圣,包元含灵,神明变化,恍惚立极”的状态,称为“太易”、“元始”或“道生一”过程。再经过“一气斯析,真宰自判,交映罗列,万灵肃护”过程,达到“阴阳剖分”,称为“一生二”。然后“阴阳既判,天地位焉,人乃育焉,”称为“二生三”。[22]陈至虚的描述,既吸收了前人的有关思想,也有自己的发挥。
    上述内容表明,道家和道教学者都把宇宙的演化描述为一个从无到有的渐进过程,把它分为几个阶段。这种宇宙演化思想与大爆炸宇宙论的基本思想有一定程度的类似性。
    2、“混沌膨胀”——宇宙膨胀演化
    大爆炸宇宙论认为,如果宇宙中物质密度相对较低,则大爆炸后,宇宙会一直膨胀下去。道教关于宇宙演化的理论中也有一定成分的宇宙膨胀思想萌芽。
    
    三国徐整《三五历记》有关于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在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深,地数极厚,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故天去地九万里。”[23]宇宙最初浑沌如鸡子,经过一万八千年,天地开辟;然后天地按照每日增加一丈的速度膨胀,经过一万八千年,天地相距九万里。这里含有一定的宇宙膨胀思想。《三五历记》的这种宇宙神话对道教有一定的影响。
    晋代道士葛洪的《枕中书》也有与《三五历记》类似的宇宙演化说。该书认为,宇宙最初“溟滓鸿蒙,未有成形”,“如鸡子混沌玄黄”,经过“四劫”的演化,天地形成;“天形如巨盖,上无所系,下无所根,天地之外辽属无端。”再经过“四劫”的运行,天地“始分”,相距三万六千里。[24]宇宙最初“如鸡子”,经过两个“四劫”的演化和扩展,达到“三万六千里”的范围。这是一个宇宙不断扩大的过程。
    《三五历记》和《枕中书》描述的宇宙演化过程都是从形如鸡子的混沌状态开始逐渐扩展,宇宙空间不断增大。元代道士林辕进一步发展了这种思想,其在《谷神篇》下卷《元气说》中描绘了一个更为具体的宇宙膨胀演化过程。[25]
    林辕描述的宇宙演化分为几个阶段
    一是元气孕育,形成混沌。宇宙最初“元气始生,犹一黍也,露珠也,水颗也。”这一小点如露珠、黍米样大小的元气,“盖自无始旷劫、霾翳搏聚之,”由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孕育而成。它“内含凝一点之水质”,是宇宙之精华,标志着宇宙演化的开始,“强名曰道”。此即老子所说的“道”。这一点元气,“内白而外黑”,“阴含而阳抱”,含有阴阳两种相斥相辅因素。“其内之阴,因阳之动而随出,出则为杳霭;外之阳俟阴之静而践入,入则肇氤孽。”内外阴阳结合,“混质而成朴,积小而为大。”阴阳结合后,“内非纯阴,外非纯阳。”内部的阴气“好舒畅,好缓散,欲尽出。”外面的阳气“好涵养,好圆融,欲尽入。”二者相互作用,“外阴愈搏,内阳愈凝,结成混沌。”这时的混沌“其形如初”,“是玄包其黄者也”。其中“玄属水也,是元气之至精积而盈也;黄属火也,乃余气之生神烜而灼也。”而“混沌之内,惟水中沉一日光者矣。”由元气演化形成的“混沌”,内黄而外黑,外阴而内阳,其中包含一缕阳光。此即宇宙的最初阶段。
    二是“混沌”破裂,宇宙胀大。“混沌”经过一段时间的化育,形成水、火、风、雷“四象”。“风欲扬而不能鼓,水欲泆而不能决,火欲炎而不能升,雷欲荡而不能发。”“四象”相互激荡,“渐相刑克,甚至战争”。造成“风助水之力而作彭湃,雷助火之力而加奋迅。”结果导致“混沌”“激搏而破”。混沌破裂后,水火风雷各自得以施展其作用。“雷震而阐,风扬其旷,火气得以升沉,水液得以流注。”混沌“破乃分之”,天地得以开辟。“天既分也,元气化气之轻者,自下而升,结成梵宇也;元气积液之资重者,随底所载,乃真水也。”宇宙上是天,下是水。此时的宇宙“大只百里也”。之后,经过“风随方以展之,雷逐位以荡之,外之余气施张以措之,内之元气兆运以局之”的运动变化过程,宇宙逐步扩大,“百里之天既分,则千里矣,渐至万里矣”;“历元应化,致今莫谛其几万里矣。”宇宙由最初的一小点元气,演化扩展成几万里的空间规模。这是一个宇宙逐渐膨胀过程。
    三是“四象”运化,万物衍生。宇宙中有水、火、风、雷,“风惟魂,雷惟响,火惟光,水独质。”它们是宇宙中发生各种变化的主要因素。这四者之中,水最重要。“天宇之中,有资而兆质者,独一水也;”“水为先天后天之母也。”由水开始一系列的生演变化过程:“水之气,日之影,感化而生月”;“水既生风,风复吹水,起浪为沫;雷复震水,腾沸化萍;日复曝水,结滓成卤;月复照水,澄坌作泥;积泥而生融蠕,俱化而为土也。风扬而尘,日烈而砂,湛露既降,水滋之土,始生苔藓,次有蓂芜,至于荏苒,渐洳生灭,土斯厚矣。”林辕继续描述草木的演化过程:“草化为竹,条茂为木,久之而草结穗,木成树,卉挺实,春荣秋剥,俱腐化土。”他甚至认为:“老木受天地云烟聚气,则有精有液,久之而化禽、化龙、化犴、化男子;”“赭石感水土日月孕秀,则有血有乳,久之而化蟾、化虎、化羊、化女人;”“木男石女,既有伉合,孕生男女,得以全身。人物既有化育,兹分人虫,非媾亦系胎胞,长幼相须,仍存子息种类差别。”此外林辕还描述了天上星宿、地上金石的形成。
    四是天地毁灭,轮回休息。由于“地土生物太盛,土壤虚而不能自载,小则随方洼陷,大则俱坠矣。力因运穷,数随气尽。”由此造成大地坠陷。这个过程经历360年。“地始坠也,生气绝而寒气行也。”因而“天无所载,仍将危也。”继之天皆“崩塌”。这个过程也经历360年。天地崩溃过程,万物俱毁,“其内冥冥然,人物丧灭,俱化土而无秽也。”不过,天地万物的毁灭,只是由余气聚积生成的有形之物毁坏,即“余气生积成后天上穹下壤,伏实归土也。”而元气不灭,“先天之天则无坏矣,以其元气常存,还返而复生也。”之后宇宙又进入了下一个演化过程。天地万物的“复生”过程,需要经历81年。因此,地坠、天崩和万物复生所经历的时间约略800年,“故天地之一休息,总得八百年。”林辕认为,“天之积气万年,而休息于八百年”,所以宇宙的演化以10800年为周期。他将天地的休息看作积蓄力量的过程,“是造化之歇力养气也,乃亦阴阳交接之道也,归根复命之义也;”“天地不休息,无从而开展也。”[26]这里具有明显的宇宙周期性演化思想。
    对于林辕描述的宇宙演化过程,我们无需作具体的分析,因为以今日的科学认识水平来看,它无论在逻辑上还是在具体内容上,都存在着明显的荒谬性。但是,林辕描述的宇宙演化过程含有宇宙膨胀和周期变化思想则是显然的。
    3、“劫运轮回”——宇宙周期性演化
    大爆炸宇宙论认为,如果宇宙中物质的密度大于临界密度,则宇宙的膨胀和收缩是周期性交替进行的,即大爆炸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宇宙膨胀,空间达到极大,然后开始收缩,直至收缩为零,之后进入下一轮膨胀和收缩过程;万物随着宇宙的膨胀和收缩,呈现周期性生灭状态。道教的劫运轮回宇宙论所描述的宇宙演化的周期性,与大爆炸宇宙论的这种周期性演化思想具有一定的类似性。
    
    北周道教类书《无上秘要》卷六引《洞玄灵书经》描述的宇宙演化过程即具有周期性。该书认为,宇宙在“龙汉”之后,“天地破坏”,经过“亿劫”漫长的“幽幽冥冥,无形无影,无极无穷,混沌无期”状态,天地才重新复位,万物更生。经过“一劫”之后,“天地又坏”,宇宙再经过“五劫”的“幽幽冥冥,三气混沌”过程之后,“乘运而生”;到了“开皇”时,天地复位,世界又成。“劫”表示宇宙演化的一段时间,来源于印度所罗门教义。该教认为,世界会经历许多劫,每经过一劫,就有劫火烧毁一切,之后再产生新的世界。佛教把劫分为大劫、中劫、小劫。道教沿袭佛教“劫”的概念,但内涵并不完全一致。《洞真三天正法经》认为,“天运九千九百周为阳蚀,地转九千三百度为阴勃。”阳蚀阴勃谓之“大劫交”。大劫交时“天翻地覆,海涌河决,人沦山没,金玉化消,六合冥一。”[27]即大劫交时天地万物具灭,化为混沌。道教的“劫运”之说,虽然来源于佛教,但其内涵比佛教的丰富。
    南北朝道经《太上妙始经》对宇宙演化的周期性说的更为具体。该书认为,“天地三千六百亿万岁一合会”,即宇宙的演化以三千六百亿万年为周期。经过一个周期,“天地寿尽”宇宙毁灭之时,“阳精化为火,阴精化为水”,先以火烧,后以水浸,使宇宙万物“混而归一”。再经过三千六百亿万岁,宇宙重新开辟,“复分别元气,清者为天,浊者为地;”天地之气交合,万物化生。[28]
    宋代道书《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也认为,宇宙经过一个“劫数运度”之后,“万物消化”,“更为混沌”。然后“元气复合”,开始新一个轮回的演化。[29]
    宋代观复大师谢守灏《太上混元老子史略》认为,太上老君是“元气之祖,万道之宗,乾坤之根本,天地之精源”。他在宇宙劫运轮回演化过程中,“常于无量劫运之端,太初太易之前,肇布玄元,始而生太极,判太极于三才。”在宇宙末日,“至劫终于六合俱消,混沌为一”,他使混沌“又复分判”,宇宙“凝轻清以为天,积重浊以为地,阳精为日,阴精为月,日月之精为星辰”,进行新一轮演化。谢守灏认为,老君在劫运之端,太初太易之前肇布玄、元、始三气,生太极。又判太极生天、地、人三才。劫终,天地消毁成混沌,老君使“劫历重开”,重新分判天地万物。宇宙就是这样周而复始,“凡经无量浩浩之劫,悉如是矣。”[30]
    元代陈致虚《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注》也描述了宇宙劫运轮回演化过程:“每劫运坏,天地荡散,山海消融,物象一空,无复形质。”此时宇宙中“上无色象,下无渊极”,“空洞虚无”,唯独元气存在,它“混然不分,沌然始构,是云混沌。”然后从混沌中“金风气摩而生火,四象化合而生土,博载天地,长养万物。”新的宇宙开始形成。[31]
    上述表明,道教的劫运轮回说认为,宇宙以“劫”为周期“轮回”演化。这种思想与大爆炸宇宙论所描述的周期性振荡宇宙具有一定的类似性。所不同的是,大爆炸宇宙论描述的振荡宇宙,空间的膨胀和收缩是交替进行的,到了宇宙末日空间收缩为一点。劫运轮回说强调了宇宙演化的周期性,而未说明宇宙空间是如何变化的。
    4、结论
    宇宙的起源和演化一直是人类探索的一个永恒主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类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探索。古人或以自然哲学的思辨方式或以宗教神话语言解释宇宙的演化,今天人类则以实证科学对之进行说明。
    毫无疑问,道教宇宙演化理论与大爆炸宇宙论不可同日而语,二者虽然都是探讨宇宙演化问题,但无论在认识水平上还是在基本思想上都有本质的差别。
    如上所述,中国古代道家和道教学者提出的一系列宇宙演化理论,含有不少与大爆炸宇宙论思想内涵基本类似的东西,由此反映了道教宇宙观的思想认识。但是,毕竟道教宇宙演化理论和大爆炸宇宙论是两种本质不同的理论。大爆炸宇宙论强调,宇宙在大爆炸之前既没有空间,也没有时间,时间、空间和物质都是在大爆炸之后逐渐产生的。中国古代的道教宇宙演化观虽然认为宇宙经历了从无到有的演化过程,但没有说明在开天辟地之前宇宙是否存在空间和时间。道教劫运轮回宇宙演化说,也没有说明时间和空间是否一直永久存在。包括道家和道教学者在内的中国古人似乎认为,空间和时间是永恒存在的,即使是在宇宙最初的混沌状态以及宇宙的劫运轮回生灭过程中,时间和空间也是一直存在的,它们为天地的开辟和宇宙的扩展提供场所,为宇宙的生灭和万物的演化提供时间计量。这是道教宇宙观与大爆炸宇宙观最根本的差别。此外,在对于宇宙演化过程的具体描述方面,道教宇宙论与大爆炸宇宙论也是有根本差别的。
    尽管如此,这两种理论在思想观念上具有的相似性,仍然是耐人寻味的。古人关于自然现象的猜测和思辨性解释,有不少已经被现代科学在更高层次上所证实。人类的科学文化现象具有一些类似性,本文以上所讨论的内容即是一个例子。
    (本文转载自《广西民族大学学报》,作者胡化凯、吉晓华)
    【参考文献】
    [1]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17-22.
    [2]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398-402,253-261.
    [3]姜生,汤伟侠.中国道教科学技术史(汉魏两晋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187-189.
    [4]陈美东.中国古代的宇宙膨胀说[J].自然科学史研究,1994,(1);27-31.
    [5]老子.道德经(第1章,第40章)C//诸子集成.上海书局,1986.
    [6]老子.道德经(第42章)C//诸子集成.上海书局,1986.
    [7]庄子•知北游C//诸子集成.上海书局,1986.
    [8]庄子•庚桑楚C//诸子集成.上海书局,1986.
    [9]老子.道德经(第42章)C//诸子集成.上海书局,1986.
    [10]自庞朴.“太一生水”说C//中国哲学(第21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189—190.
    [11]吕氏春秋(卷5)C//诸子集成.上海书局,1986.
    [12]淮南子•原道训C//诸子集成.上海书局,1986.
    [13]淮南子•说山训C//诸子集成.上海书局,1986.
    [14]淮南子•天文训C//诸子集成.上海书局,1986.
    [15]淮南子•俶真训C//诸子集成.上海书局,1986.
    [16]列子(第一卷)C//诸子集成.上海书局,1986.
    [17]严北溟,严捷.列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5.
    [18][唐]钟离权.秘传正阳真人灵宝毕法(卷上)C//道藏(第二十八册),353.
    [19][唐]混元八景真经(卷一)C//道藏(第十一册),434.
    [20][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二)C//道藏(第二十二册),7-8.
    [21][宋]王道渊.太上老君说常清净妙经纂图解注C//道藏(第十七册),195.
    [22][元]陈至虚.上阳子金丹大要(卷一三)C//道藏(第二十四册),50.
    [23][宋]陈葆光.三洞仙录(卷一)C//道藏(第三十二册),235.
    [24][晋]葛洪.枕中书C//道藏(第三册),269.
    [25][元]林辕.谷神篇C//道藏(第四册),544-548.
    [26][周]无上秘要(卷六),C//道藏(第二十五册),18-19.
    [27][南北朝]太上妙始经C//道藏(第十一册),431.
    [28]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卷一一)C//道藏(第一册),70.
    [29][宋]谢守灏.太上混元老子史略(卷中)C//道藏(第十七册),895-896.
    [30][元]陈致虚.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注C//道藏(第二册),420-421.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