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与科学 >

佛教、道教与现代科学的宇宙观之比较(1)

http://www.newdu.com 2017-12-27 问道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在人类认识史上,对宇宙的探索,远在有文字可考的文明史前就开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佛教与道教思想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宇宙论是两教理论体系的基础与核心。古代先贤们对于宇宙的研究和认识主要集中在宇宙的起源、万物的本原以及时间与空间的关系等方面,因此,通过对佛道两教的宇宙生成论的历史考察和哲学分析,比较两者之间的异同,从而更好地认识、把握佛教与道教的基本理论奥秘,并以此指导我们当代的生活实践。
    在宇宙起源问题上,不同的宗教形态有不同的回答,佛教提出了“缘起”论,道教则从哲学上构建了以“道气”为本的宇宙生成论。根植于佛教的缘起论,大乘佛教发展出了“缘起性空”的本体论思想,与道教的“道”本体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通过佛教、道教宇宙论与现代科学的宇宙论的比较研究,能更好地发扬我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对于人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和正确的人生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宇宙生成的代表理论
    宇宙(Universe)是由空间、时间、物质和能量所构成的统一体。是广漠空间和其中存在的各种天体以及弥漫物质的总称。一般理解的宇宙指我们所存在的一个时空连续系统,包括其间的所有物质、能量和事件。
    宇宙--“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宇”代表上下四方,即所有的空间,“宙”代表古往今来,即所有的时间,宇:无限空间,宙:无限时间。所以“宇宙”这个词有“所有的时间和空间”的意思。
    
    盖天说、浑天说、地中说
    千百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探寻宇宙是什么时候、如何形成的,又是怎样的形态,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
    1、盖天说
    “盖天说”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宇宙结构学说。这一学说认为,天是圆形的,像一把张开的大伞覆盖在地上;地是方形的,像一个棋盘,日月星辰则像爬虫一样过往天空,因此这一学说又被称为“天圆地方说”。
    “天圆地方说”虽然符合当时人们粗浅的观察常识,但实际上却很难自圆其说。比如方形的地和圆形的天怎样连接起来,就是一个问题。于是,天圆地方说又修改为:天并不与地相接,而是像一把伞高悬在大地上空,中间有绳子缚住它的枢纽,四周还有八根柱子支撑着。但是,这八根柱子撑在什么地方呢?天盖的伞柄插在哪里?扯着大帐篷的绳子又拴在哪里?这些也都是天圆地方说无法回答的。
    到了战国末期,新的盖天说诞生了。新盖天说认为,天像覆盖着的斗笠,地像覆盖着的盘子,天和地并不相交,天地之间相距8万里。盘子的最高点便是北极。太阳围绕北极旋转,太阳落下并不是落到地下面,而是到了我们看不见的地方,就像一个人举着火把跑远了,我们就看不到了一样。新盖天说不仅在认识上比天圆地方说前进了一大步,而且对古代教学和天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新盖天说中,有一套很有趣的天高地远的数字和一张说明太阳运行规律的示意图——七衡六间图。古代许多圭表都是高8尺,这和新盖天说中的天地相距8万里有直接关系。
    盖天说是一种原始的宇宙认识论,它对许多宇宙现象不能作出正确的解释,同时本身又存在许多漏洞。到了唐代,天文学家一行等人通过精确的测量,彻底否定了盖天说中“日影千里差一寸”的说法后,盖天说从此便破产了。
    2、浑天说
    日月星辰东升西落,它们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了呢?日月在东升以前和西落以后究竟停留在什么地方?这些问题一直使古人困惑不解。直到东汉时,著名的天文学家张衡提出了完整的“浑天说”思想,才使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前进了一大步。
    浑天说认为,天和地的关系就像鸡蛋中蛋白和蛋黄的关系一样,地被天包在当中。浑天说中天的形状,不像盖天说所说的那样是半球形的,而是一个南北短、东西长的椭圆球。大地也是一个球,这个球浮在水上,回旋漂荡;后来又有人认为地球是浮于气上的。不管怎么说,浑天说包含着朴素的“地动说”的萌芽。
    用浑天说来说明日月星辰的运行出没是相当简洁而自然的。浑天说认为,日月星辰都附着在天球上,白天,太阳升到我们面对的这边来,星星落到地球的背面去;到了夜晚,太阳落到地球背面去,星星升上来。如此周而复始,便有了星辰日月的出没。
    浑天说把地球当作宇宙的中心,这一点与盛行于欧洲古代的“地心说”不谋而合。不过,浑天说虽然认为日月星辰都附在一个坚固的天球上,但并不认为天球之外就一无所有了,而是说那里是未知的世界。这是浑天说比地心说高明的地方。
    浑天说提出后,并未能立即取代盖天说,而是两家各执一端,争论不休。但是,在宇宙结构的认识上,浑天说显然要比盖天说进步得多,能更好地解放许多天象。
    另一方面,浑天说手中有两大法宝:工是当时最先进的观天仪——浑仪,借助于它,浑天家可以用精确的观测事实来论证浑天说。在中国古代,依据这些观测事实而制定的历法具有相当的精度,这是盖天说所无法比拟的。另一大法宝就是浑象,利用它可以形象地演示天体的运行,使人们不得不折服于浑天说的卓越思想,因此,浑天说逐渐取得了优势地位。到了唐代,天文学家一行等人通过大地测量彻底否定了盖天说,使浑天说在中国古代天文领域称雄了上千年。
    3、宣夜说
    宣夜说是我国历史上最有卓见的宇宙无限论思想。它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到汉代则已明确提出。“宣夜”是说天文学家们观测星辰常常喧闹到半夜还不睡觉。据此推想,宣夜说是天文学家们在对星辰日月的辛勤观察中得出的。
    不论是中国古代的盖天说、浑天说,还是西方古代的地心说乃至哥白尼的日心说,无不把天看作一个坚硬的球体,星星都固定在这个球壳上。宣夜说否定这种看法,认为宇宙是无限的,宇宙中充满着气体,所有天体都在气体中漂浮运动。星辰日月的运动规律是由它们各自的特性所决定的,决没有坚硬的天球或是什么本轮、均轮来束缚它们。宣夜说打破了固体天球的观念,这在古代众多的宇宙学说中是非常难得的。这种宇宙无限的思想出现于两千多年前,是非常可贵的。
    另一方面,宣夜说创造了天体漂浮于气体中的理论,并且在它的进一步发展中认为连天体自身、包括遥远的恒星和银河都是由气体组成。这种十分令人惊异的思想,竟和现代天文学的许多结论一致。
    宣夜说不仅认为宇宙在空间上是无边无际的,而且还进一步提出宇宙在时间上也是无始无终的、无限的思想。它在人类认只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可惜,宣夜说的卓越思想,在中国古代没有受到重视,几至失传。
    
    《周易》

    4、《周易》宇宙生成论
    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的《周易》,就是将探讨宇宙起源、宇宙过程、宇宙规律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对象。
    《易•系辞》称:“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周易》认为,宇宙之初的状态为太极。唐朝孔颖达于《周易正义》中云:“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阴阳未分的混沌“一”,随着运动变化,一分为二,生出阴、阳两仪。太极生阴阳,阴阳再各自一分为二,生化成四象,由阳二分为太阳、少阴,由阴二分为太阴、少阳。四象怎么生出八卦呢?四象是阴阳二爻的组合,仅四种,二爻变三爻,就有八种组合,即八卦,其中乾表天,坤表地,震表雷,艮表山,离表火,坎表水,兑表泽,巽表风。
    《周易》中描绘了宇宙起源的壮阔图景: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始终,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这里展现的是乾元变化、万物化生的宇宙起源和变化的过程。
    在此基础上,儒家学者继续不断地提出和丰富他们的宇宙学说。如汉唐诸儒将太极规定为“天地未分”之前的“元气”,孔颖达说:“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
    宋初周敦颐则将《周易》的学说作进一步的发挥,他所作的《太极图说》,即建立起一个十分完整的宇宙起源学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 这是一个完整的宇宙论,尽管它的目的似在于为儒家伦理完成其“寻源探本”的工作,即其自然法则是服务于人文法则。但是,它毕竟是一个具有科学价值的宇宙论体系,并能引导人们对宇宙演化生成作出进一步的科学探索。
    朱熹曾对宇宙自然的化生过程作了进一步的探索,他所提出的天体演化学说,包含了更多的科学思想内容。他说:“天地初间,只是阴阳之气,这一个气运行,磨来磨去,磨得急了,便拶许多渣滓,里面无处出,便结成个地在中央。气在清者便为天、为日月、为星辰,只在外常周环运转。地便只在中央不动,不是在下。”
    据科学史家说明,朱熹在此所论述的宇宙演生过程,是一种极有科学价值的天体演化说。十八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就天体演化理论,提出了著名的“星云假说”,推测太阳系的形成,在西方关于天体演化学说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可以发现他们的想法非常接近,只是朱熹的学说要早产生数百年之久。
    由此可见,尽管《周易》、周敦颐、朱熹等在讨论宇宙起源等自然科学问题时,均是为了论证仁义道德的人文法则与宇宙天地的自然法则的根本一致,但是他们提出的有关宇宙起源、天体演化的学说,已经具有了大量科学思想的内容。
    5、稳恒态宇宙学说
    稳恒态宇宙学说是几位年轻的英国天体物理学家邦迪、戈尔德和霍伊尔在1948年提出的。他们的观点是:在相对论中时空是统一的,既然宇宙学原理认为所有的空间位置都是等价的,那么所有的时刻也应该是等价的。也就是说,天体(物质)的大尺度分布不但在空间上是均匀的和各向同性的,而且在时间上也应该是不变的。也就是在任何时代,任何位置上观察者看到的宇宙图像在大尺度上都是一样的。
    后来英国天文学家霍伊尔发展并普及了这个理论,在星系散开的过程中,星系之间又形成新的星系;形成新星系的物质是无中生有的,而且运动的速度非常缓慢,用现在的技术无法测出。结论是,宇宙自始至今基本上保持着同一状态。在过去无数个纪元中,它看上去就是现在这个样;在未来的无数个纪元中,它看上去还是现在这个样子,因此既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
    稳恒态宇宙学说出台后曾经引起过轰动,但实际上稳恒态宇宙学与观测符合的程度并不好,不如大爆炸宇宙论,因此目前还无法撼动大爆炸理论的根基,成为标准宇宙模型。
    6、大爆炸宇宙论
    天文学家勒梅特认为,现在的宇宙是由一个“原始原子”爆炸而成的。这是大爆炸说的前身。美国天文学家伽莫夫接受并发展了勒梅特的思想,于1948年正式提出了宇宙起源的大爆炸学说。
    伽莫夫认为,宇宙最初是上个温度极高、密度极大的由最基本粒子组成的“原始火球”。根据现代物理学,这个火球必定迅速膨胀,它的演化过程好像一次巨大的爆发。由于迅速膨胀,宇宙密度和温度不断降低,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化学元素(原子核),然后形成由原子、分子构成的气体物质.气体物质又逐渐凝聚起星云,最后从星云中逐渐产生各种天体,成为现在的宇宙。
    大爆炸宇宙论认为,宇宙是从“奇点状态”爆炸演化而来,时间、空间和物质都是从大爆炸开始产生的。在此之前,它们都不存在,宇宙是无;在大爆炸之后,宇宙开始了时间的延续,空间的膨胀,万物的生演。这种理论推测宇宙的演化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膨胀宇宙,即大爆炸之后宇宙永远膨胀下去,万物随同空间的膨胀而不断演化;而另一种是振荡宇宙,即大爆炸之后宇宙呈周期性的膨胀和收缩状态,宇宙空间一段时间膨胀,一段时间收缩,永远交替变化;前一种情况,宇宙有开始,没有终结,万物处于永恒的演化发展之中;而后一种情况,宇宙则处于生成和毁灭交替进行状态中。我们生活的宇宙以哪种方式存在,取决于宇宙中物质的密度。大爆炸宇宙论是在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现代宇宙学理论。这一理论已经得到河外星系谱线红移、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和氦元素丰度等观测事实的有力支持,因此被称为标准宇宙模型。
    这种学说一般人听起来非常离奇,不可思议。在科学界,也由于这个学说缺乏有力的观测证据,因而在它刚刚问世时,并未予以普遍的响应。
    到了1965年,宇宙背景辐射的发现使大爆炸说重见天日。原来,大爆炸说曾预言宇宙中还应该到处存在着“原始火球”的“余热”,这种余热应表现为一种四面八方都有的背景辐射。特别令人惊奇的是,伽莫夫预言的“余热”温度竟恰好与宇宙背景辐射的温度相当。另一方面,由于有关天文学数据已被改进,因此根据这个数据推算出来的宇宙膨胀年龄,已从原来的50亿年增到100-200亿年,这个年龄与天体演化研究中所发现的最老的天体年龄是吻合的。由于大爆炸说比其他宇宙学说能够更多、更好地解释宇宙观测事实,因此愈来愈显示出它的生命力。
    现在,大多数天文学家都接受了大爆炸说的基本思想,不少过去不能解释的问题正在逐步解决,它是最有影响、最有希望的一种宇宙学说。
    (本文转载自“360doc图书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