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是山东省的简称,古代的鲁国位于山东南部,大范围“鲁”地的文化指齐鲁文化。我国古代有许多地域文化,如中原文化、燕赵文化、三秦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等。齐鲁文化却独具特色。以先秦时的思想家来说,出生于齐鲁及在齐鲁大地做出业绩的至少有十多人。其中三大“子”:孙子(武)创克敌致胜之学,孔子(丘)创治国安邦之学,管子(仲)创发财致富之学。三中“子”:孟子(轲)集儒家思想之大成,荀子(况)集法家思想之大成,墨子(翟)集古代科技之大成。三小“子”:颜子(回)以“学”著称,曾子(参)以“孝”著名,晏子(婴)以“廉”著称。还有一怪“子”:邹子(衍),提倡五行学说,认定天下有九大洲,否定了中国居天下之中说。在齐鲁文化中,对我国历史上物质文明及精神文明上也有很多贡献。此处不多说,现说一下古鲁国的文化。 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文化昌盛,百家争鸣,鲁文化是其中重要的一支。 鲁国故都曲阜 公元前十一世纪建立的周朝,是一个繁荣的奴隶制国家。周公制礼作乐,制定的各种制度、政策,施行了许多年,宗周文明成为中华古代文明的重要内容。在周初大分封时,周王将朝内最大的功臣周公旦封于鲁(今山东曲阜)。周公因需要辅佐周天子,便派他的儿子伯禽赴鲁,当上鲁国第一代国君。因为周公在伐纣、建国、东征等重大事件中功勋卓著,便得到周王特高的封赏。不但其衣冠服饰比于王制,还特别赐给他很多宝物、祭器。自伯禽开始,仿效宗周的方式在鲁国建都。从经济上来说,曲阜一代气侯适宜,土地肥沃,灌溉便利,比当年周族兴起的岐山一带要好的多。在农产品丰富的基础上,手工业发达,出现了历代工匠之祖鲁班。因周王赏赐特多,文化也比别处发达。当年韩宣子来鲁国观礼后说“周礼尽在鲁矣”。吴公子季札到鲁观乐后说“观止矣”。就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文化巨人孔子。 鲁国故都——今山东曲阜市,位于山东省中部偏南。北依泰岱,南瞻凫峄,东连泗水,西抵兖州。百余座山头绵亘在北、东、南三面边境线上,群山内侧散布着几十个大小不等的阜、丘,中、西部为大片肥田沃土,在89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平原占70%。泗河、沂河自东向西流经全境,带来灌溉之利。气候湿润,雨量适中,光照充足,四季分明,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全市13个乡镇,495个行政村中,居住着汉、满、回、蒙等十四个民族,达63万人,孔子后裔占其中的五分之一。曲阜市交通便利,京沪铁路及即将修建的京沪高铁穿越西境,兖石铁路斜掠东南,104及327两条国道在市区内呈十字形交叉。京福、日东两条高速公路在这里会合。南连宁、沪,北达京津,东通日照,西抵新乡,四通八达。 鲁都曲阜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民性淳朴,鲠直。孔氏家族“诗礼传家”的家风,颜氏家族“箪瓢独乐”的家风,影响了当地人民,形成一种重文化,重传统,尊老敬贤之风。近世以来,为了反对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敢于斗争,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在革命斗争及社会主义建设中屡立功勋。当年的鲁国故都——今山东曲阜市,是国内首批二十四个文化名城之一。市内尊孔崇儒的孔庙、孔子及孔氏家族的丛葬地孔林,孔子后裔居住的衍圣公府,孔子生地尼山、纪念孔子得意弟子颜回的颜庙、鲁国故城遗址及九龙山汉墓群,均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史记·五帝本纪》注记“黄帝生于寿邱”的寿邱,纪念古帝少昊的少昊陵,当年鲁国的太庙——周公庙,埋葬孔子父母、兄长的梁公林,孔子当年学《易》的石门,孟子生地凫林、孟母林等。还有孔子当年教学活动的古泮池、矍相圃、陋巷及孔子作春秋处等,这些文物古迹,分别为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曲阜,作为一个县级市来说,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达一百多处,在国内少有,世界罕见。 鲁文化的形成,决定于它自身的特点:在政治上,鲁国承袭宗周的宗法制,在经济上鲁国是居于气候适宜的温带平原地区的农业经济,文化上它是承袭“郁郁乎文哉”的周代文化。鲁国是一个政治地位不低,但所辖地域不大的小国、弱国,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就产生于这个条件之下,为此,它便具备了以下一些特点: 第一,以人为本的基本观点:儒家重人道,不重天道。他们认为天地之中人为贵,人是宇宙的中心,社会的主人。人与天是一致的(天人合一),他们还把自然的天给予理性化和道德化,认为“天道”即“人道”。从孔子的“厩焚问人”“敬鬼神而远之”到孟子的“民贵君轻”,都体现一种以人为本的仁爱思想。他们不但主张“爱人”、“利民”、“惠民”,还主张教民,即提高人的素质,把生物的人提升为社会的人,道德的人。 第二,强烈的入世意识:儒家思想的产生,儒学的创立,都是为当时政治服务的。儒家提出的伦理学说、人生价值都是入世的。孔子的弟子子夏说“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这句话可作代表。孔子的许多言行都是为了挽救春秋末年礼崩乐坏的现状而为,孟子的许多言行都是为反对战国初期各国诸侯横征暴敛和相互厮杀的现状而为。从孔子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到《大学》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三纲领”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都体现出儒家“内圣外王”,即自己修养好,然后从政治国的善良愿望。 第三,突出的稳定思想:孔子的核心思想是“和”,希望社会趋于稳定状态。为了达到社会的稳定,就要用“礼”来规定政策、制度、标准,人人遵守,社会上的一切事情都按步就班。用“仁”来协调人际关系,使人们之间消弭纷争,相互支持、相互爱护。从家庭到社会,从社会到国家,以一个“仁”字为辐射线,延伸为“孝、悌、忠、恕、智、仁、勇、礼、义、惠”等优秀道德的养成与实施。用“中庸”思想希望把各种事情做的更好。这样做就能使社会稳定、和谐。人际关系稳定了,生产就能发展了。 第四,尊重历史、崇尚传统:孔子明确说过自己一生的任务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孔、颜、曾、思、孟都崇拜先王。他们把尧、舜、禹、汤以及文、武、周公这些古圣先贤当政时的社会,说的尽善尽美。先王们的思想、行为与治国措施,都为后人做出榜样。有人认为儒家这些思想都是复古倒退,其实是他们借用先王的名义,推行自己仁政德治的主张。与崇古相联的孝亲敬老尊贤思想,对家庭、对国家也都有积极意义。 第五,宗法思想等局限:古鲁国是西周天子特殊对待的样版诸侯国,鲁国的文明建立在西周宗法制的基础上。周公当年“制礼作乐”时,首先制订了宗法制:天子为“大宗”、诸侯、大夫、士直至庶人,相继为“小宗”。大宗百世不迁,小宗五世乃迁,小宗必须服从大宗。于是他们一些言行往往都要为尊者(天子、诸侯……)讳、为亲者(先人、父辈)讳,束缚了为臣、为子的创造力。他们对先人、对古人既无尚崇拜,做起事来往往墨守陈规,有时过于稳定,缺乏创造力,以致当年鲁国最早出现封建制的萌芽(“三分公室”及最早的“初税亩”)却未能早日进入封建社会。 在山东与鲁文化齐名的还有齐文化。春秋战国时期,齐文化的代表人物管仲、孙武等。其特点是“改革、开放”。鲁文化是“和谐,稳定”。形象地说:齐文化是在向前冲,向外扩中求生存,鲁文化则是协调内部,造成稳定的态势前进。两者都有道理,但更需要互补,取两者之长,才能更好地前进、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