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青少年国学 >

【少儿国学】——孩子将会长成一个什么样的人?

http://www.newdu.com 2017-12-27 北京国学教育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很多家长,像我一样,对于孩子未来会长成一个什么样的人,都非常迷茫。
    似乎只能等着撞大运。
    似乎只能祈求老天让自己的孩子——一定要考上大学。但是,考上大学后,一定——
    不要是云南大学杀死数名同学的大学生马加爵;
    不要是清华大学、已通过研究生考试又往熊猫身上泼硫酸的大学生刘海洋;
    不要是中国政法大学杀死教授的大学生付成励;
    不要是西安外国语学院的钢琴十级、开车撞人后杀人的药家鑫;
    不要是清华毕业、留学美国又杀死丈夫的女博士陈丹蕾……
    也不要是每个大学年年都有的因为网瘾被开除的大学生;
    也不要是每个大学年年都有的跳楼的大学生
    也不要是每个大学年年都有的精神失常的大学生;
    也不要是每个大学年年都有的、终生只能“啃老”的寄生虫,……
     至于杀不过独木桥,在更艰难的生存状态下犯罪、堕落,或者空虚到网瘾、吸毒、情杀、仇杀的,似乎更司空见惯……我们做家长的更要祈求老天让自己那个可爱的宝贝,不要渐渐长成的他们……
    可是,孩子到底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似乎我们只能忐忑不安,只能百般焦虑,只能听天由命。
       在一个成长变数空前巨大的社会里,家长的担心和恐惧和焦虑,也空前未有。
    “养孩子不过就是多双筷子”,“一个羊是养,两个羊也是看”……上几代人常说的这些朴素的育儿心得,在我们这一代,何其奢侈呀!
    二
      孩子会长成什么样的人?我们真的完全无法预知,无法控制吗?
    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其实,孩子不过是他所见过的一切环境的一个综合反映。或者再简单点说,他是他所见到听到的一切“人的样子”的综合后的反应。
    如果孩子生下来天天看到孔子孟子,综合了身边的不那么伟大的人后,他长成杜甫苏东坡。(虽然再没有出现过圣人,但是几千年来中国总有人才,从未像今天这样全民堕落)
    如果孩子生下来天天看到雷锋黄继光,综合了身边的不那么高尚的人后,他长成我们的父母那一代。(那一代有不失淳朴的民风)
    如果孩子生下来天天看着黑社会、枪战片、言情片,综合了身边尚且勤劳质朴的父辈们后,他长成我们这一代。(还算努力生活,但敢铤而走险、追求享受、想入非非的人多了。)
    如果孩子生下来看着网络里那些更兽性更堕落的人样子长大,综合了身边庸俗物欲的成年人后,他长成今天的学子们。(太多骇人听闻的事情在学子们身上发生了)
     杜甫苏东坡们,或者我们父母那一代,并非社会上就没有庸俗堕落丑恶的人,但是,因为有更好更高尚的人在他们心中占据了位置,那些反面教材的人样子力量就大多都被综合掉了。正义的人的力量就占了上风。
    但是,现在的孩子,满眼看到的,一个正面的力量都没有了,他只有向着更低滑去……
    “人性如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人,像水一样,永远在流动着。每次看到新的“人样子”,那个旧“我”就都被打破了,重塑一个你,重塑一个我。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为什么“法取乎上,得乎中” ?因为除了我们有意取法的这个“上”,我们身边还有很多无意在影响我们的“下”。
    如果我们完全抛弃“上”,而直接“法取乎下”,结果……结果就是今天的孩子们呀!请问他们满眼有一个可尊敬的“人的样子”吗?
    而且,一切启动了的事物都是加速度的。今天的“怪胎大学生”是刚露苗头,明天会大批量地产生……家长们相信吗?
    三
    人是什么?有点接近于,他看到的全部“人的样子”的平均值。
    设想:一个公司的老总,如果他看到老一辈人全都是“糟糠之妻不下堂”,他就会认为这样的“人样子”是天经地义的。他可能也这样就夫妻美满地过一生。
    可是,如果他看到第二个老总,很得意地找到一个小秘。他内心会受到干扰。后来又第三个老总,找十个小秘。后又第四个老总,随意地玩弄无数个……
    虽然第一个老总觉得第三个第四个太不道德,他心中也很反感,但是这第一个老总却也在不知不觉中开始修改他心中的“人的样子”了。
    有一天,第一个老总也有了他的小秘。而且他觉得他这样只找一个小秘,算很好的男人了。
    后来他看到他的儿子,和女生关系很混乱。他大发雷霆,生气儿子太堕落。
    可是,生什么气呢?他的儿子看到的“人的样子”的平均值,本来就比老爸看到的更堕落。
    一个老师,如果天天只看到最好的教育家们对学生循循善诱,爱护有加。他会为启发学生全力以赴。可是后来他看到很多老师随意体罚,随意侮辱。他慢慢就会变成一个懈怠的老师。他想:我只是骂骂学生,已经比很多老师好了。(这样的堕落过程,矫老师感受至深)
     一个医生,天天只看到古代最伟大的名医悬壶济世,完全不计名利。他也会为病人呕心沥血。但是他看到很多身边的医生不但不在乎病人生死,而且想方设法欺瞒病人,以搜括最多的钱为目的。他再面对给病人开个根本不必要的昂贵药方、收个红包这样的事,就会心安理得。
    ……请家长依此类推来想孩子的成长……
     不要以为孩子们看到的电视上、网络上那些堕落的形象对他没有多大影响;不要以为他在生活中看到的那些吃喝嫖赌与他无关。“我的孩子本质很好,不会那样那样的”……是的。孩子不会一下子就滑到那里去。但是,自从孩子看到那个形象之后,他确实在向着那个方向滑着。
    除非有更大的力量将他拉出来……但是,这一代孩子们有吗?
    四
    “千教万教,教人做人。”我们要时时回到这个最核心的原点。不要被外在的竞争名次、分数给吸引了注意力。结果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教人做人,怎么教呢?
      我们这样想:人是从原始森林的野兽中一步步杀出自己的生存空间的。
    人无利爪无利齿无伪装色无奔跑速度……几乎一切动物用来保护自己的绝招人都没有。但人活下来了。甚至比利牙利齿的动物更成功地活下来了。凭什么?有一点就是:凭着人的“大群”。
    人必须是随从“大群”才可能活下来。单独的人,一定会面临死亡的结局。所以,百千万年的遗传后,“从众”也成了人的本能:身边的人都在干什么,我的本能就会教我干什么。所以,近朱赤,近墨黑。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有人特立独行。非常孤傲。那不是真的“不从众”,而只是“不从身边的低级的众”。他的生命中一定有他找到的可以给他精神支撑的“大群”。陶渊明可以不为五斗米折腰,不从身边的众。但他“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因为他从了孔子孟子们的众。
    知道孩子这个本能后,就要有意识地给他的生命安排家长希望他要从的“众”。家长先想好自己希望孩子以后成为什么样的人样子。
    如果特别希望他成为科学家,那么早早地把爱因斯坦居里夫人们请回家来。让孩子多多耳濡目染,他会早早地练就一双科学的眼睛去看这个世界。  
    如果自己特别希望他经商成功,那也要从小把比尔盖茨巴非特们邀请到孩子的交友圈子。让孩子早早地感受到一个人可以如何地积累和驾驭财富。
     如果特别希望孩子成为音乐家,那要让他多多感受到贝多芬莫扎特们对音乐的痴迷。不要让他以为音乐就是那么让人痛苦的破碎的技法。
    如果不想那么功利化地安排孩子,只希望孩子成为一个无论生活顺利坎坷都永远幸福的人,那可要早早地安排孔子苏东坡们来围绕孩子,给他心灵以指引了。想想吧,孔子苏东坡们的经历,我们现代人足够自杀十次了,可是他们那么健全潇洒那么有价值地活了过来……
    当然,在一个全民腐败的年代,这些美好的人,只能通过书的形式现身。
    五
    那么多高分却低能、高分却低劣甚至高分却崩溃的大学生们告诉我们:目前学校的分数已经没有任何检验意义,我们再逼迫孩子去追求那些无意义的分数,似乎只能证明家长的愚昧。
    家长的任务:挑选围绕孩子,护佑孩子成长的“人样子”。让他们给孩子以指引。
     爱因斯坦在中学时,已经在自学大学的物理课程。他完全不在意自己在班级中排到三十名的名次。我们那么用心地开发养育了那么多早慧的孩子,到中学以后,只把全部精力用在学习上,去挣了一个老师家长开心的前三名……要到大学以后,他回头来看,才知道自己中学所学的、耗费他最好的年华的知识是多么垃圾……他那个曾经的高高的名次给他的生命什么滋养呢?
     如果他早早地遇到过爱因斯坦,爱因斯坦会告诉他什么呢?
    孩子翻开,有些文字部分他能看懂——余秋雨说,看爱因斯坦文集的感受:“随手一翻便能获得一种足以俯仰天地人生的精神高度! ”有太多的公式孩子看不懂,但是看不懂的部分在告诉孩子:如果你以为你的物理课本就是真的物理,那你就太可笑啦。探索吧,孩子,世界太神奇了!”
     六
      当然,家长首先自己要尽力争取做一个让孩子尊敬、值得效仿的“人样子”。因为根据万有引力定律,离得越近,引力越大。
    让孩子身边有一个值得他终身尊敬的人,这对他的一生的幸福很重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