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的傣族,大多在平坝傍水而居,或在河谷依山傍水而居。住房为“干栏式”建筑竹楼。个人成分 族称居住的楼房为“很”。 傣族对当地的地名、寨名的命名尤为考究。一般都是根据当地的自然风光、环境特点以及历史传说来命名,有些地名和寨名又往往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如允景洪,傣语意为“黎明之城”。相传,那是佛祖巡视到另一个地方,当地的百姓拿出金色的布铺在路上迎接他,佛祖在高兴之际,就给该地取名为勐罕(金色的地方),就是观在的橄榄坝。有些寨名是根据自然环境特征命名的,如曼蚌,汉译为热水塘寨;曼永,汉译为孔雀寨。另外,在解放前,傣族人民受封建领主制的统治,各个村寨要为封建领主服专门的劳役,各种劳役的名称也成了寨名,如养马寨、养象寨洗碗寨,等等。 傣族居住的村寨环境幽静,寨中的建筑整齐、规则。无论村寨大小,住户多少(多至一两百户,少则一二十户),寨傍均有大河、小溪或湖沼鱼塘。寨内的房屋坐向排列整齐,掩映在绿树翠竹之中。寨中道路宽而平坦,凡有佛寺的村寨,寺傍均有菩堤树。住房四周,均围着竹篱笆或木制篱笆,篱笆内种植果树、花木、或薪炭林(多为黑心树)。竹楼下有一块空旷地,即院坝。走进傣家村寨,展现在眼前的是:椰树婆娑,槟榔挺拔,秀竹摆着纤细的腰肢,香蕉摇着巨大的绿叶。寨内流水潺潺,百花争艳,百鸟齐鸣,犹如迷人的热带山乡画,恰似优美的边寨诗令人留连忘返。 西双版纳的傣族竹楼属于“干栏式”建筑。竹楼这一名称,不是傣族俗称,而是人们对傣族住房的专称。解放前,西双版纳境内的山竹苍翠如海,生活在竹海中的傣族人民无钱盖高楼大厦,再加之当地气候湿热,就只好就地取材,用竹子作建房材料,整个楼房全是竹子结构:竹柱、竹围墙、竹楼楞、竹椽子、竹楼板、竹楼梯、竹瓦盖屋顶。于是,人们就称为竹楼。解放后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房材料已发展为木、砖、瓦顶结构(只有少数是竹木、茅草顶结构)。虽然建筑材料不一样了,但建筑形式仍然保持了竹楼的特征。所以竹楼这一称呼就一直沿袭下来,成为一种专称。 傣族称居住的楼房为“很”,这是由“烘哼”演变而来的。“烘哼”意译为“凤凰展翅之势”。相传,在远古时代,傣家人没有住房,而是栖身于山洞或深山老林。后来,有一个名叫帕雅桑目蒂的人,用树叶、山草建盖了一间平顶草房,但一遇雨天就无法居住。一天,正当帕雅桑目蒂为建房苦脑之时,一只美丽的凤凰冒着风雨飞来,凤凰杨起双翅,呈“人”字形,当凤凰低头拖尾时,人字形的双翅恰好被蒙住,凤凰淋雨之势,地上,恰似一座两层楼房的造型。于是,帕雅桑目蒂从中受到启示,按凤凰淋雨之势,用竹木盖成如今这种高脚住房。这种楼房,既能避雨防潮湿,又能防野兽,他就给这种楼房取名为“烘淳”,一直传给后人。 人们为了怀念帕雅桑目蒂,把“烘哼”改名为“很帕雅桑目蒂”。后来,随着住房形式的不断改进,人们便把各种式样的竹楼通称为“很”。 解放前,在等级森严的傣族封建领主制的影响下,傣族中,人有等级之分,住房也分等级。傣族地方有着“很牌抱来们很召”(意译为百姓之屋应与官家住楼有区别)的古老规定。那时候,领主的住室称为“喝召”。“喝召”宽敞高大,木柱多达一百根以上,木梯分为两层,都在10级以上。而贫民百姓的住室,木柱只能限在40根以内,梯子也不能超过9级。 寡之人,则大多只能住3级楼梯的矮房。就是一个家族中,分家立户的子女的住房,一般也不能超过父母的住房。那时候,在一个家族内,傣家人居住的“很”,主要有三种形式(也可说是三种等级): 其一,很帕雅桑目蒂这是一种古老而享有盛名的住房,桉照古老的传统习惯,这种楼房多由家族中的长辈居住。这种建筑的特点是楼室较高,一般可设9级楼梯;屋面之上可以搭架小型阁楼。整个竹楼的结构是:楼室下的木柱高6尺(傣语称为耀细索),楼室之上比楼底高6.5尺,没有字架结构,是用几根据横梁穿在木主中间托住檩木。 其二,很麻哈萨梯。按传统习惯,这种楼房多由分家立户的儿子居住。高度比很帕雅桑目蒂矮两三尺,用人字架托住檩木。据记载,这种建筑形式,是经商的麻哈萨梯吸收外地的建筑形式之后,在很帕雅桑目蒂的基础上改建的。因此,整个楼房的结构与很帕雅桑目蒂相似。 其三,很门。这种楼房大多由刚贫农 出去的儿女住宿。很门是一种人字架结构的建筑。其高度比前两种都矮,一般只设8级以下的楼梯,屋面上也不建筑小型阁楼,整个楼只有4只角。 解放后,随着领主制度的彻底废除,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划分也逐渐消除,住房的等级也相应消失。如今,普遍住上了高大宽敞的瓦顶木楼,但仍叫竹楼。其造型独特美观,竹楼的外形象一项巨大的帐逢建架在立于地面的木柱之上,屋顶象一顶“孔明帽”。供人住宿的楼室离地5~6尺,搭架在数十根木柱中间。楼底木柱林立,四周用木板装栅,或用竹篱相隔,一道陋板将室内分成两半,内侧叫“黄暖”,是家人就寝的卧室,一家人几代分床而居,席楼而卧,外人不能入内。外侧称为“那晃”,比卧室宽敞。“那晃”内为堂屋,外设火塘,既是控告客人的地方,又是生火做饭、取暖“的伙房。楼室门外有一走廊,一侧搭着登楼的木梯,一侧搭着露天阳台。阳台上摆着盛水的坛罐器皿,设有栏杆,传供家人洗漱冲凉。傣族的楼室内很干净,不许带进污秽之物。家人劳动归来,要先在阳台上冲洗干净,然后才进楼室之门。来往客人,一般要把鞋脱了放了在门外,才能进堂屋。 竹楼的屋脊呈人字形,人字形下盖成四块屋面,象一只扑着的楔形漏斗屋央分阶段上下两层,在第一层屋檐下重盖第二层屋面。这层屋面遮掩着楼室的板壁,能挡风避雨。过去,屋面多用山草蒙盖;现在,用鱼鳞形的缅瓦蒙盖。 建造竹楼,是傣家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往往是一家盖房,全塞都来帮忙。按照古老的的传统习俗,一般要先选好地基(以所谓吉祥为标准),然后犁耙碾平,再垒基石,接着才开始立柱架梁。竹楼的主要结构是中柱,因此,选择中柱时尤为严肃隆重。中柱从山上运进村寨时,大家都要去迎接,并且要泼水祝福。立柱时也要先立中柱。一幢竹楼一般立8根中柱,并分男柱、女柱,男柱叫“绍岩”,女柱叫“绍 ”。楼梯一般都做成9级。 竹楼建好后,要举行“贺新房”仪式。人们象过节一样,纷纷前来祝贺。主人为了感谢大家,要设宴招待前来祝贺的人们。“贺新房”时,还要请赞哈来演唱,其内容大都是传统的唱词,一般概括了整个建房的过程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祝愿。竹楼大多要在木柱上凿许多方孔,穿穿斗斗,结构复杂。楼上的木料名称也古怪有趣,有的是关于木料名称来尖的典故,有的是竹楼来源和建盖经过的传说。竹楼屋架上还有许多用动物肢体命名的木料,诸如“坐很”(意为麻雀之屋),“必养”(白鹭之翅)“郎玛”(狗脊背),“宁掌”(象舌头),“岗苗”(猫下巴)等等。这些名称的来源,也都有传说故事。 西双版纳傣族在建竹楼时,要在中柱底下垡上懂岛、懂芒(均为树叶),在木柱上捆上几块芭蕉树茎片和甘蔗,在火塘下垫上一些巴蕉茎片和东叶。这些习俗也有各种传说和典故。同时,禁忌。也有它的由来和传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