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琴棋书画 > 其它 >

箫韶遗韵,天籁之音——解读祭孔乐舞

http://www.newdu.com 2017-12-28 济宁新闻网 佚名 参加讨论

    钟磬与琴瑟的合奏一次次响起,像从远古传来的圣哲的叮咛,清朗而又舒缓;峨冠与博带的舞步一遍遍上演,数千年的历史在裙裾间飘飞,让人恍如隔世。曲阜孔庙恢复祭孔活动和举办孔子文化节已经有四分之一世纪了。每年的孔子文化节,祭孔大典都是最核心的活动,每次祭孔大典上,祭孔乐舞又是最华彩的篇章。然而,每一次观赏祭孔乐舞时,人们在新奇过后,总是充满了不解与困惑:这是什么?从哪里来的?表达的什么意思?今年的孔子文化节即将到来之际,让我们再一次聆听这亘古的天籁之音。
    我坐在孔庙杏坛的栏杆上假寐,思绪早已飞越千年,溯流而上,在中华礼乐文化的源头久久徘徊,恍忽之间,幡然顿悟:祭孔乐舞难道就是发源于4000多年前尧舜时代的、目前已经失传了的箫韶乐舞?!不是么,她融歌、乐、舞、礼于一体。歌,颂圣贤之德,乐,合中和雅韵,舞,表谦逊礼让,正符合孔子对韶乐“尽善尽美”的评价!她是中国文化的“活化石”,是中华5000年礼乐文明的代表!而且,她也是世界最古老的大型交响乐,开启了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音乐文化的长河,在世界音乐史上具有无与伦比的价值!
    祭孔乐舞的历史比祭孔还要长
    中华5000年的文明史,就是一部礼乐教化的历史。在中华文明的起源阶段,即传说中的尧舜禹时期,音乐舞蹈就早早地走出了荒蛮神秘的巫觋文化,成为中华礼乐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到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六代乐舞,即黄帝时期的《云门》、唐尧时期的《大章》、舜帝时期的《大韶》、夏禹时期的《大夏》、商汤时期的《大镬》、周武王朝时期的《大武》等。
    《大韶》是舜帝时代的乐舞。舜帝是道德文化的鼻祖,《史记》上说“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为了用音乐教化人民,他模仿凤凰的形状,用竹子制作了凤箫,用泗水之滨的浮石制作了石磬,创作了乐舞《大韶》,用来歌颂帝尧的圣德,并示忠心继承。《竹书纪年》载:“有虞氏舜作《大韶》之乐”。 因为是以竹箫、石磬为主要伴奏乐器,又名《箫韶》。韶乐演奏的时候,乐队吹奏着形似凤翼的排箫、凤凰展翅的旋律。堂上堂下,百鸟朝凤,出现了一个凤鸟的世界。
    西周初年,周公旦“制礼作乐”,将六代乐舞整理增删,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礼乐制度。六代乐舞被称为宫廷雅乐,是中国音乐舞蹈的高峰,是乐舞文化进入成熟期的里程碑。
    西周雅乐分为祭祀乐和燕飨乐,祭祀乐用于祭祀天地、四方和祖先,乐舞称作佾(yi)舞,燕飨乐用于朝堂、宴会、婚庆等,乐舞称作队舞,这就是佾舞的由来。对乐舞的人数和排列方式,周礼明确规定 :“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用四,士二。”跳佾舞的人数是法定的,如果诸侯用八佾,就要犯僭越的罪名。鲁国的大臣季平子将“八佾舞于庭”,孔子大呼“是可忍,孰不可忍也”。这就是成语“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来源。乐队的排列方式,周礼也规定,在月台的四面设乐队的,叫宫悬,是周天子享用的音乐。三面设乐的叫轩悬,是诸侯用乐。二面设乐的是判悬,是大夫用乐。一面设乐的,是特悬,是士即普通的贵族享用的音乐。这种编制完备的大型演奏乐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交响乐团,比西方交响乐之父———奥地利作曲家海顿早了2000多年!
    由于春秋初年周平王迁都、诸侯征战以及“郑声”等民间俗舞的冲击,西周雅乐“礼崩乐坏”。孔子闻韶的故事发生在公元前517年,孔子来到齐国,耳闻目睹了韶乐的演奏盛况,不禁心醉神迷,陶醉于音乐的世界里,竟然“三月不知肉味”。
    《隋书》等历代典籍中记载了孔子之后《韶乐》流传的历史:“秦始皇灭齐,得齐《韶》乐;汉高祖灭秦,《韶》传于汉,汉高祖改名《文始》。”秦汉时期均把《韶》定为祭祀之乐。曹魏时期,魏文帝曹丕将《文始》复称《大韶》。至南朝梁武帝,自定郊庙祭祀乐,以《大韶》名《大观》。《韶》乐虽改换名称,但仍居于帝王用乐之列,在祭天、祭祖和祭祀孔子时表演的都是《韶乐》。
    隋文帝杨坚创制了释典孔子的专用乐章。唐代在继承传统乐舞制度的基础上,释典礼乐形成了《十二和》乐制和文舞、武舞,祭孔乐舞趋于成熟。宋太祖赵匡胤刚刚黄袍加身,就裁定祭孔的乐章。他反对别人武力夺天下,祭孔取消了武舞,仅用文舞。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朱元璋颁大成乐器于天下,令府州县按照标准制造。明孝宗弘治十七年,祭孔由六佾舞上升为八佾舞。
    清朝顺治帝元年(1644年)议定,祭天地、太庙、社稷、孔子都用《中和韶乐》,初献用武舞,亚献、终献用文舞,体现了祭祀礼仪的庄重。清代将祭孔乐舞冠名为《中和韶乐》,既说明她源自《韶乐》,又切合了中和的意境。
    祭孔乐舞的内容解读
    祭孔乐舞是集乐、歌、舞、礼为一体的庙堂祭祀乐舞,有“闻乐知德,观舞澄心,识礼明仁,礼正乐垂,中和位育”之说,自古以来具有巨大的文化和艺术价值。其文雅的歌词、古朴的舞步、平和的曲调,则展示了古代雅乐融歌舞乐于一体的传统艺术特色,昭示着儒家文化礼乐教化的精髓。
    先诵读一下她的歌词吧,是颂扬先师,诗经神韵。历代皇帝改朝换代之后,都要制礼作乐,以显圣明。他们因旧声,填新词,所改造的都是歌词这一部分。
    唐朝制定的祭孔乐章第一章《迎神》部分的唱词是:“通吴表圣,问老探真。三千弟子,五百贤人。亿龄规法,万载嗣禋。洁诚以祭,奏乐迎神。”
    明朝洪武六年制定的祭孔乐章《迎神》部分的唱词是:“大哉宣圣,道德尊崇。维持王化,斯民是宗。典祀有常,精纯益隆。神其来格,于昭圣容。”
    清朝康熙年间制定的祭孔乐章《迎神》部分的唱词是:“大哉孔子,先觉先知,与天地参,万世之师。祥征麟绂,韵和金丝,日月既揭,乾坤清夷。”
    歌生持着笏板,高声吟唱,四字一句,古朴典雅,与《诗经》的雅、颂部分如出一辙。虽然是不同的朝代,内容却都大同小异,都是颂扬孔子的,文化传承,一览便知。
    再听听她的音乐吧,是八音齐奏,中和雅致。祭祀典礼所用八音古乐包括金、石、土、木、革、丝、竹、匏,共8类105件乐器。分别是编钟、编磬、镈钟、特磬、建鼓、博柎、琴、瑟、笛、排箫、箎、笙、埙、笏、柷、敔、麾、节等。其中编钟、编磬作为“金石乐”,是古代宫廷雅乐的标志和代表。在曲阜孔庙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