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前面,就有一块牌坊,上面写着“金声玉振”四个大字,就是赞扬孔子的思想像编钟、编磬的奏鸣,高雅纯正,绵绵不绝。祭孔乐舞中体现出来的这一美学思想非常符合和合思想,《乐记》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大乐与天地同和”。 春秋时期的吴国公子季札在观《韶》后发出如下惊人的感叹:“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虽甚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将韶乐之德说成是像天地一样,这就是成语“叹为观止”的由来。上个世纪40年代,台湾有一位叫江文也的音乐家曾经将祭孔乐舞改编成大型交响乐,他对祭孔乐舞有一种独到的体验,他说,孔庙大成乐平稳肃穆,行迈迟迟,没有起伏,对听惯现代音乐的耳朵而言,这样的乐风真是烦人。然而孔庙音乐呈现的是一种独特的美感境界,这是没有欢乐,没有悲伤,只有像东方的诉说。这音乐好像不知在何处,也许是在宇宙的某一角落,蕴含着一股气体。此种音乐不拘囿于一时一地的感官刺激,它关注的焦点在天人边界及灵魂深处。大音希声,但五音俱备,它的构造虽然简朴,却蕴含最缜密的能量。 最后,再看看她的舞蹈吧,是谦逊礼让,立德立容。在祭祀时,只有三献礼部分才加入八佾舞。舞又有文、武之分。跳“羽舞”的舞生,手持龠(yue)翟(di),象征文德。“干舞”的舞者手持干戈,象征武功。《宋史·乐四》云:“文舞九成,终于垂衣拱手,无为而治;武舞九成,终于偃武修文,投戈讲艺。 ”这句话是说,跳文舞代表着垂衣裳、行拱手礼就可以平治天下。跳武舞则代表放弃武攻。在跳佾舞时,佾舞生前方有二人持“节”,称为“节生”。其作用是发号施令。站在露台东西两侧被称为“东节”、“西节”。当东节下令“起舞”时,佾舞生配合诗乐的节奏起舞,当西节下令“舞止”时,则恢复肃立姿态。一个舞蹈造型,代表一个字。歌生唱一个字,乐生奏一个韵,舞生跳一个动作。舞姿刚劲舒展,具有汉雕之美。每一献艺礼共记有32个舞姿,三献礼共记有96个舞姿。手势有起手、垂手、出手、拱手、挽手。步子有进步、退步。体态有屈身出手下伸为“授”,再屈身出手上举为“受”,拱手后退为“辞”,拱手向左右为“让”,低首屈身拱手为“谦”,出手两肘拱手齐心为“揖”,低首屈身至地为“拜”,屈膝至地为“跽”,点首为“叩头”,跷一足屈一足拱手左右为“让”。看哪,这竟然是一套中华古代礼仪的规范动作! 佾舞生手中拿的龠和翟也非常有讲究:舞生左手持龠,右手秉翟,龠在内而翟在外。这是因为龠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吹奏乐器,它不仅是横吹之笛、竖吹之箫、直吹之簧哨类乐管的先祖,还是历代声律及度、量、权衡制度的根本。大禹时期的皋陶氏作“夏龠九成”,是边吹边舞的;西周时期,古龠被定为“文舞”的代表性乐器,是华夏礼乐文明的重要标识之一。《尔雅·释乐》上说:“龠,乐之竹管三孔,以和众声也。”成语“天籁之音”的“籁”字意思就是三孔的龠。秦汉以来,雅乐沦丧,古龠的吹奏之法渐渐失传,只是一根徒有“龠”名的棍状舞具。翟,木柄,雕龙头饰金漆,龙口夹一根或三根野雉尾。取立容之意。同时,龠主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