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特种工艺之一的景泰蓝在春秋时就已经有了雏形,其工艺艺术品在明朝景泰年间最是精致,故而又有着“景泰蓝”之称。得名景泰蓝之前,人们将其称为铜胎掐丝珐琅,又称珐蓝、嵌珐琅,制作时在铜胎型上用柔软的扁铜丝掐出各式各样的花纹焊接在胎型上,再将珐琅质地的色釉填充在已经焊接好的花纹内,加以烧制、磨平镀金而成,外表晶莹润泽,又因其色彩多以蓝色为主,更是鲜艳夺目。 作为景泰蓝的发源地,北京景泰蓝艺术品有着独树一格的形态与色彩特点,以纹样富丽繁复、造型典雅雄浑、色彩清丽庄重而著称。 景泰蓝在明朝宣德年间流传最多,这时的景泰蓝的工艺风格已经接近成熟,制作的工艺技术也相对精湛,制作胎型的材料也不仅限于铜,还出现了以金做胎型的。彼时的景泰蓝多以饕鬄、蕉叶、西番莲等纹饰为主,上釉多是天蓝、宝石蓝、白色、红色、黄色、浅绿、深绿等,上色饱满而富丽。到了景泰年间,景泰蓝的工艺比宣德时更完善了许多,在宫廷御用监里也设有专门制作景泰蓝的作坊,以供皇室使用。这时候制胎水平已经大大地提升,并且所制的工艺品开始朝着实用品的方向转化,在纹饰上也出现了夔龙夔凤、龙戏珠等吉祥的题材,大明莲的纹样也与宣德年间的大有不同,变得丰满而富有层次,在釉色上也出现了翠蓝色、葡萄籽、紫红等新式的颜色。景泰年间釉色清亮而纯粹,犹如宝石般熠熠生辉,甚至在清朝也不能再有。 到了清朝,景泰蓝工艺得到了再次的发展。康熙三十年御用制作景泰蓝的工匠多达数百人,但这时候景泰蓝的工艺相较明朝并无太多进展,直到乾隆时期,景泰蓝才与雕漆、金漆镶嵌等工艺一并空前发展了起来。在这一时期皇宫中处处可见景泰蓝,小至幔帐的挂钩,大至屏风佛塔,都是由景泰蓝制作的。这时景泰蓝上的纹样相较明朝更加生动多姿,就连大明莲也演变成为更加精美秀丽的勾子莲,手摇压丝机的出现更是让掐丝工艺到达了空前精美的程度,而在釉色上也出现了从前不曾有过的粉色、银黄、黑色等,但到了道光时,景泰蓝逐渐式微。 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景泰蓝受到了西方人的青睐,逐渐式微的工艺重新恢复,在咸丰年间有数家作坊精心研究珐琅,使景泰蓝重新繁盛。 景泰蓝工艺中既运用了青铜与瓷器工艺,又将传统手工绘画及雕刻技艺融入其中,可谓是中国传统工艺的集成者,而景泰蓝的叫法从前由于是多以蓝色为底色而得名,后成为了这种掐丝工艺的统称,而不指的是颜色了。经历了元、明、清三朝的历史变革,中国古代工匠创造了景泰蓝璀璨的文化,留下给后人的是为数不多的景泰蓝艺术珍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