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大业年间,茅山道士刘爱道北上传道,见到了潘师正。二人见面,谈话十分投机。当面赞扬潘师正说:“三清道上奔驰的良马,除了你还有谁能够驾乘呢?”潘师正随即就要拜刘爱道为师,刘爱道没有立即荅应。当时茅山道士王远知被隋炀帝器重,经常召入内殿。刘爱道对潘师正说:“我不是不愿收你为徒,从内心里感到你很不错,但是,象你这样根器很厚的优秀人才,要成就大道,证得正果,非远知道长不可。”说罢,就带着潘师正起身前往洛阳。 当刘爱道引见了风姿绰约的潘师正时,王远知顿感喜出望外,便对刘爱道说:“今日又有了潘仙子,这是我教的大圣事呵!”不久,王远知就度潘师正为道士,授他三清教法,三洞真诀,兼受正一法与灵宝道法。潘师正精进神速,尽得三洞隐诀真传。炀帝大业末年,王远知预知隋朝国运将终,请辞谢洛阳,还复茅山。朝廷批准后,潘师正随同王远知回到茅山。他们渡过扬子江之时,潘师正喝了污秽的水,于是便闹肚子。潘师正梦见一个衣着光鲜靓丽的仙人,从天空降下,赐给他一粒白色的药丸,让他服下。潘师正醒来之后便痊愈了。 到了茅山之后,修道没多久,潘师正就又受师王远知的命令,要在北方大力发展茅山宗,开拓茅山宗阵地。这一天,王远知把心愿告诉潘师正:“我原想把你留在身边,但中岳嵩阳观正是你施展才能、修真正道之处,你应立即前往,不容迟疑!” 就这样,潘师正受师之命便携同刘爱道一起北上洛阳,进住中岳嵩阳观。二人在双泉顶住了二十多年,后来又在逍遥谷结庐而居。他们的饮食只有青松、溪水,其他食物一概不吃。他们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净化心灵,忘却俗世的一切。他们所修炼的道法,包括三清教法中太清之道三,中真之道六,下真之道八。 上元三年(公元676年),高宗幸洛阳,召见潘师正,并请他制作佛书,潘师正以“道有所伸,贵有所屈,竟不屑命,对以无为”,却借口不解而推辞。高宗又问他在山中所需可代置于办,以表安慰,潘师正说:“茙松清泉,臣之所需,即不乏矣”。高宗深羡其志向高洁,于是不再强留,在潘师正修炼之所的附近修建了崇唐观和奉天宫。还亲笔题额,逍遥谷口立门为“仙游”,隆唐观后苑立门为“寻真”,这二门的名字,都是潘师正所起的。大门北边称作“寻真”。当时恰逢太常进献新的太乐曲目,唐高宗将曲目改名为“祈仙”、“望仙”、“翘仙”。 调露元年(公元679年),高宗狩猎嵩山,以车舆迎师正到嵩阳观相见,高宗恭礼迎见。面晤后,又亲自送潘师正回到逍遥谷。高宗看到潘师正处所中用麻绳编织的床腐朽破败,周围也没有生火烧柴的器具,只有两个大瓢,便问瓢是用来做什么的。潘师正回答:“我有青䭀饭,是曾经王远知用南方的蜡烛之火做的,吃了之后便可得道。”高宗回到京城,派人到江东做青䭀饭,赐给潘师正。 每次高宗下诏慰问,潘师正都会让弟子回禀,不会亲自露面。但是高宗依然厚待与他,源源不断地送来法服、香烛、金帛。他对弟子说:“我本就是一个无用之人,但是皇上对我滥施恩德。作为道士,衣服都是皇上所赐,居所都是皇上派人修建的,大兴土木,破坏植被,惊扰动物,我真的是大罪人啊,必然会遭受上天的惩罚。你们这些年轻人学道,应该到深山老林之中,人迹罕至之处,才不会被世俗所牵绊。”高宗临幸洛阳,又召见潘师正,潘师正推辞不去,便住在天苑。等到潘师正要回山修炼的时候,高宗还写诗为他送行。 永淳元年新年,山谷东边岩壁处忽然传来箫管吹奏的音乐,弟子前来向潘师正禀报。潘师正说:“我什么都没有听到,你们都不要为世俗之事所迷惑。”忽然对弟子韩文礼说:“替我在北边岩石中修建一所石室,今年夏末我就搬去居住。”韩文礼不忍心与师父分别,便没有去做,但是潘师正一直催促他。韩文礼便问潘师正:“北边的岩洞能通向灵山吗?”潘师正回答:“我在此居住已经有五十多年,降真有三、语要有七,我每个都只能精通其一,我自己是最清楚不过的。” 到了六月十四日,潘师正沐浴更衣,画一道青符放在汤中,说:“我的大限将至。”第二天天还没亮,就听到猿鹤在四周悲啼,声音悲切,徘徊不肯离去。到了晚上,石室还没有建成,潘师正说:“果然不能替我办成这件事。”于是对弟子说:“我将要离去。”韩文礼问:“要去向哪里?”潘师正回答:“到泰山核查校订功德。”到了六月十六日,潘师正说:“石室还没有建成,就找一间瓦房来安置我的肉体吧,不用换衣服,等一百天之后再把肉体移到石室中。” 当天云雾缭绕,覆盖整个庭院,奇特的香味充满整个房间。顷刻间潘师正尸解飞升,享年九十八岁。刚刚即位的中宗皇帝李显赐封他为太中大夫,谥号曰“体玄先生”。潘师正有神标仙骨,喜好隐居,不问世事。世间少有如此得道高人。 潘师正有八个徒弟,个个都很优秀。但是其中韦法昭、司马承祯、郭崇真最为突出。他们三人都得道飞升,专工玉清之法,为世间传授大道之妙要。 (责任编辑:admin) |